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回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只是柯金源累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各章重點: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臺灣環境的未來會如何,關鍵在於每一個人。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回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只是柯金源累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各章重點: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臺灣環境的未來會如何,關鍵在於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