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書首次對這方面詩歌發掘整理,從中精選280餘首,加以注釋與簡析,使其價值得以彰顯,亦使讀者於欣賞詩篇中得到審美愉悅。
明代詩人寫作了大量歌詠崑曲的詩篇,對於崑曲歷史研究具有三點重要價值:
一、對於崑曲演唱,包括職業戲班、家班演出和虎丘、西湖等地的唱曲活動,作了翔實生動的記錄。
二、為崑曲批評提供了詩化的形式,曲家和劇作,一得詩人歌詠,常常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影響。
三、對於崑曲理論中的問題,作了富有詩意的表述,如著名的「沈湯之爭」,雙方都曾以詩歌作為表述自己見解的方式。
詠崑曲詩歌,包括祝允明、李攀龍、王世貞、湯顯祖、沈璟、袁宏道、袁中道等名家之作,也包括不以詩名的作者的成功之作。本書首次對這方面詩歌發掘整理,從中精選280餘首,加以注釋與簡析,使其價值得以彰顯,亦使讀者於欣賞詩篇中得到審美愉悅。
前言
詠劇詩歌宋元就有,明代以後,作者層出不窮,作品數以萬計,其中大量涉及崑曲,提供了有關崑曲歷史、演出和批評的珍貴資料,因此我們編成《明代詠崑曲詩歌選注》,以供學者研究參考和廣大讀者閱讀欣賞。至於清代、近代詠崑曲詩歌,也將陸續選注。對於明代詠崑曲詩歌的價值,下面略作介紹。
崑曲演出的生動記錄
進入明代,隨著俗文學的發展,觀賞戲曲日益成為文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崑曲興盛之後,尤其如此。
梁辰魚的朋友孫樓有《宴梁少白宅,聽吳中新樂,群至半山橋》:
瑤席開新樂,銀燈剪絳花。
合歡羅上彥,分部鬥名家。
連袂歌相答,飛觥興轉賒。
如何逢永夜,皎月易為斜。
這首詩生動地反映了「吳中新樂」即魏良輔改革之後的昆山腔初興時,梁辰魚等人為推廣崑曲所作出的努力,以及當時文人對這種「新樂」的濃厚興趣。
梁辰魚《浣紗記》問世之後,演出頻繁,汪道昆就有《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凡四首》,記錄了觀看演出的情況。此外,鄒迪光有《正月十六夜集友人于一指堂,觀演昆侖奴、紅線故事,分得十四寒》、《冬夜與顧仲默諸君小集,看演〈神鏡〉傳奇,次仲默韻》、《酒未闌而范長白忽乘信過唁,復爾開尊,演霍小玉〈紫釵〉,不覺達曙,和覺父韻》等詩,所寫也是文人觀看崑曲演出的活動。
這裡要說一下鄒迪光。他字彥吉,號愚穀,無錫(今屬江蘇)人。他與湯顯祖等曲家有交往,是一位戲劇愛好者。中年罷官後,築室錫山,多與文士觴詠,征歌度曲。他的家班是有名的,潘之恒在談到當時的著名演員時就曾提到「鄒班之小潘」 。鍾惺(一五七四至一六二四)
明代詩人寫作了大量歌詠崑曲的詩篇,對於崑曲歷史研究具有三點重要價值:
一、對於崑曲演唱,包括職業戲班、家班演出和虎丘、西湖等地的唱曲活動,作了翔實生動的記錄。
二、為崑曲批評提供了詩化的形式,曲家和劇作,一得詩人歌詠,常常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影響。
三、對於崑曲理論中的問題,作了富有詩意的表述,如著名的「沈湯之爭」,雙方都曾以詩歌作為表述自己見解的方式。
詠崑曲詩歌,包括祝允明、李攀龍、王世貞、湯顯祖、沈璟、袁宏道、袁中道等名家之作,也包括不以詩名的作者的成功之作。本書首次對這方面詩歌發掘整理,從中精選280餘首,加以注釋與簡析,使其價值得以彰顯,亦使讀者於欣賞詩篇中得到審美愉悅。
前言
詠劇詩歌宋元就有,明代以後,作者層出不窮,作品數以萬計,其中大量涉及崑曲,提供了有關崑曲歷史、演出和批評的珍貴資料,因此我們編成《明代詠崑曲詩歌選注》,以供學者研究參考和廣大讀者閱讀欣賞。至於清代、近代詠崑曲詩歌,也將陸續選注。對於明代詠崑曲詩歌的價值,下面略作介紹。
崑曲演出的生動記錄
進入明代,隨著俗文學的發展,觀賞戲曲日益成為文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崑曲興盛之後,尤其如此。
梁辰魚的朋友孫樓有《宴梁少白宅,聽吳中新樂,群至半山橋》:
瑤席開新樂,銀燈剪絳花。
合歡羅上彥,分部鬥名家。
連袂歌相答,飛觥興轉賒。
如何逢永夜,皎月易為斜。
這首詩生動地反映了「吳中新樂」即魏良輔改革之後的昆山腔初興時,梁辰魚等人為推廣崑曲所作出的努力,以及當時文人對這種「新樂」的濃厚興趣。
梁辰魚《浣紗記》問世之後,演出頻繁,汪道昆就有《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凡四首》,記錄了觀看演出的情況。此外,鄒迪光有《正月十六夜集友人于一指堂,觀演昆侖奴、紅線故事,分得十四寒》、《冬夜與顧仲默諸君小集,看演〈神鏡〉傳奇,次仲默韻》、《酒未闌而范長白忽乘信過唁,復爾開尊,演霍小玉〈紫釵〉,不覺達曙,和覺父韻》等詩,所寫也是文人觀看崑曲演出的活動。
這裡要說一下鄒迪光。他字彥吉,號愚穀,無錫(今屬江蘇)人。他與湯顯祖等曲家有交往,是一位戲劇愛好者。中年罷官後,築室錫山,多與文士觴詠,征歌度曲。他的家班是有名的,潘之恒在談到當時的著名演員時就曾提到「鄒班之小潘」 。鍾惺(一五七四至一六二四)
- 目錄
- 【總序】崑曲叢書第三輯總序
- 前言
- 體例
- 謝肅(生卒年不詳)
- 祝允明(一四六○至一五二六)
- 王濟(一四七四至一五四○)
- 顧璘(一四七六至一五四五)
- 韓邦靖(一四八八至一五二三)
- 黃省曾(一四九○至一五四○)
- 謝榛(一四九五至一五七五)
- 岳岱(一四九七至一五七四後)
- 吳錦(生卒年不詳)
- 吳承恩(約一五○○至一五八二)
- 高應冕(一五○三至一五六九)
- 何良俊(一五○六至一五七三)
- 謝讜(一五一二至一五六九)
- 李攀龍(一五一四至一五七○)
- 歐大任(一五一六至一五九六)
- 梁辰魚(一五一九至一五九一)
- 孫樓(生卒年不詳)
- 陳完(生卒年不詳)
- 徐學謨(一五二一至一五九三)
- 葉權(一五二二至一五七八)
- 王寅(生卒年不詳)
- 汪道昆(一五二五至一五九三)
- 王世貞(一五二六至一五九○)
- 張鳳翼(一五二七至一六一三)
- 盛時泰(一五二九至一五七八)
- 張獻翼(?至一六○四)
- 劉鳳(生卒年不詳)
- 程公遠(生卒年不詳)
- 田藝蘅(生卒年不詳)
- 王昆侖(生卒年不詳)
- 王叔承(生卒年不詳)
- 夏緇(生卒年不詳)
- 顧養謙(一五三七至一六○四)
- 焦竑(一五四○至一六二○)
- 顧大典(一五四一至一五九六)
- 屠隆(一五四二至一六○五)
- 王驥德(一五四二至一六二三)
- 汪道會(一五四四至一六一三)
- 吳夢暘(一五四六至一六二○)
- 梅鼎祚(一五四九至一六一五)
- 鄒迪光(一五五○至一六二六)
- 湯顯祖(一五五○至一六一六)
- 臧懋循(一五五○至一六二一)
- 俞安期(一五五○至一六二七後)
- 胡應麟(一五五一至一六○二)
- 李應徵(生卒年不詳)
- 徐熥(生卒年不詳)
- 吳兆(生卒年不詳)
- 錢希言(約一六一二前後在世)
- 沈璟(一五五三至一六一○)
- 張大復(一五五四至一六三○)
- 江盈科(一五五五至一六○五)
- 董其昌(一五五五至一六三六)
- 潘之恒(一五五六至一六二二)
- 范允臨(一五五八至一六四一)
- 祁承(火業)(一五六三至一六二八)
- 黃知和(生卒年不詳)
- 王伯稠(生卒年不詳)
- 柳應芳(生卒年不詳)
- 湯三俊(生卒年不詳)
- 陸弼(生卒年不詳)
- 顧起元(一五六五至一六二八)
- 陶奭齡(一五六五至一六三九)
- 程嘉燧(一五六五至一六四三)
- 湯賓尹(一五六七至一六二八後)
- 婁堅(一五六七至一六三一)
- 袁宏道(一五六八至一六一○)
- 馮小青(生卒年不詳)
- 袁中道(一五七○至一六二三)
- 茅元儀(一五七○至一六三七)
- 卜世臣(一五七二至一六四五)
- 鍾惺(一五七四至一六二四)
- 王思任(一五七四至一六四六)
- 李流芳(一五七五至一六二九)
- 范鳳翼(一五七五至一六五五)
- 蔡復一(一五七六至一六二五)
- 茅維(一五七六至一六四四後)
- 汪然明(一五七七至一六五五)
- 徐石麒(一五七八至一六四五)
- 沈德符(一五七八至一六四二)
- 毛以燧(生卒年不詳)
- 沈自晉(一五八三至一六六五)
- 范景文(一五八七至一六四四)
- 阮大鋮(一五八七至一六四六)
- 劉同升(一五八七至一六四五)
- 王彥泓(一五九○至一六四二)
- 凌義渠(一五九一至一六四四)
- 吳應箕(一五九四至一六四五)
- 朱隗(生卒年不詳)
- 屠茝佩(生卒年不詳)
- 許經(生卒年不詳)
- 張岱(一五九七至一六七九)
- 胡夏客(一五九九至一六七二)
- 祁彪佳(一六○二至一六四五)
- 徐士俊(一六○二至一六八一)
- 王翃(一六○三至一六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