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自性本來清淨』,如來、菩薩、阿羅漢、眾生皆本來俱有。從無始世來,「如來法身」,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此「眾生」本俱有之「如來自性清淨」,因為為煩惱所纏,稱「一切眾生有如來藏」、「雜垢清淨如來法身(如來藏)」;「眾生法身」透過修行,離一切世間煩惱纏,過一切苦,得「離垢清淨如來法身」。此「離垢清淨如來法身」,仍需得勤未休息,說不退法輪,說清淨波羅蜜行,自利利他,方得恆住於彼岸清淨法中。
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的七句金剛句,闡述「如來藏」思想。分三個層次說明「自性本來清淨」。首先,於無始世界,用「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來描述未受煩惱纏的「如來自性清淨」之各個面相。其次,法身從無始世來,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隨順世間,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並用各種面相來描述,包括眾生(曰眾生、聲聞、阿羅漢、一闡提等)、煩惱(貪、嗔、癡、慢、疑等)、含煩惱自性清淨藏(雜垢清淨)、法(信、般若、三昧及大悲)、對治法(常、樂、我、淨)等,如何去除雜垢,還我自性清淨心。最後,後三句用「佛菩提」、「佛功德」、「佛作業」等金剛句闡述身轉清淨成菩提(離垢清淨)各種面相,包括自性清淨藏、自利利他、常不休息等。
本書特色
一、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當時分別譯有此論,現今所看到的版本有可能是此二譯本的合本或會刊本,這代表現存本可能有版本流傳上的問題。
二、引述經論的解析,雖然過去日本學者中村瑞隆等已有所分析,但未能深入與《寶性論》譯本譯出前之相關漢譯經典內容加以比較研究,以致忽略此論譯出時與北朝佛教思想間的淵源,本書不僅從文獻角度探索譯者勒那摩提在翻譯時的參考,在此次的修訂本中更以思想的角度進一步深刻探討。
三、過去學者往往僅將《寶性論》視為中期如來藏思想的代表,認為僅具承先啟後的角色,由於對漢傳佛教思想的影響有限,所以向來未見重視;於此本書的思想解讀已有成一家之言的架構,綱舉目張,頗具層次。
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的七句金剛句,闡述「如來藏」思想。分三個層次說明「自性本來清淨」。首先,於無始世界,用「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來描述未受煩惱纏的「如來自性清淨」之各個面相。其次,法身從無始世來,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隨順世間,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並用各種面相來描述,包括眾生(曰眾生、聲聞、阿羅漢、一闡提等)、煩惱(貪、嗔、癡、慢、疑等)、含煩惱自性清淨藏(雜垢清淨)、法(信、般若、三昧及大悲)、對治法(常、樂、我、淨)等,如何去除雜垢,還我自性清淨心。最後,後三句用「佛菩提」、「佛功德」、「佛作業」等金剛句闡述身轉清淨成菩提(離垢清淨)各種面相,包括自性清淨藏、自利利他、常不休息等。
本書特色
一、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當時分別譯有此論,現今所看到的版本有可能是此二譯本的合本或會刊本,這代表現存本可能有版本流傳上的問題。
二、引述經論的解析,雖然過去日本學者中村瑞隆等已有所分析,但未能深入與《寶性論》譯本譯出前之相關漢譯經典內容加以比較研究,以致忽略此論譯出時與北朝佛教思想間的淵源,本書不僅從文獻角度探索譯者勒那摩提在翻譯時的參考,在此次的修訂本中更以思想的角度進一步深刻探討。
三、過去學者往往僅將《寶性論》視為中期如來藏思想的代表,認為僅具承先啟後的角色,由於對漢傳佛教思想的影響有限,所以向來未見重視;於此本書的思想解讀已有成一家之言的架構,綱舉目張,頗具層次。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