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書對清代臺灣道的設置、歷任臺灣道台的情況以及臺灣道台在臺灣各方面的政績做了詳盡探究,並對歷任臺灣道台經歷有詳細介紹。書中作者以臺灣道台為中心,考察臺灣職官制度建設對臺灣社會建設的作用,由此說明臺灣社會一直是在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不斷發展的。臺灣道的設立及臺灣道台在處理臺灣事務的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充分體現了閩台區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特點。
- 目錄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清代台湾职官制度的研究概况
- 2.对清代台湾道及道台的研究概况
- 三 史料运用
- 四 研究方法及著述框架
- 1.研究方法
- 2.著述框架
- 第一章 明清道制述论
- 第一节 明代道制概况
- 一 道制的历史渊源
- 二 明代道制的建立发展
- 1.守、巡道制度的形成
- 2.专务道的设置
- 第二节 清代道制概况
- 一 清代道制的改革演变
- 1.前期的改革
- 2.后期的变化
- 二 “道台”之称的来源
- 三 清代道台的职掌
- 1.守巡道的职掌
- 2.专务道的职掌
- 第三节 明清福建设道概况
- 一 明代福建设道情况
- 二 清代福建设道概况
- 1.守、巡道的变化
- 2.专务道的变化
- 3.各道辖区、驻地、道署、属员等情况
- 4.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 第二章 台湾道的设置及变迁
- 第一节 台湾道设置的背景
- 一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 1.闽台山川相连
- 2.台厦一衣带水
- 二 台湾的战略地位
- 1.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 2.经济上的富饶之地
- 三 “福建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的设立
- 1.设置的目的
- 2.设立时间考辨
- 第二节 台湾道的发展变迁
- 一 “台湾道”职名的变迁
- 1.“福建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时期(约38年)
- 2.“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时期(约5年)
- 3.“分巡台湾(台澎)道”时期(约40年)
- 4.“分巡台湾(台澎)兵备道”时期(约120年)
- 5.“福建台湾道”时期(约10年)
- 二 “台湾道”衙署设置情况
- 1.厦门的“台厦道”衙署考辨
- 2.台湾的“台湾道”衙署情况
- 三 “台湾道”衙署的人员配备
- 1.道标及其长官
- 2.吏役
- 3.司狱
- 4.幕友
- 第三节 闽台行政体系中的台湾道
- 一 建省前闽台行政体系的建立发展
- 1.与两司的关系
- 2.与督抚的关系
- (1)督抚轮值巡台制度
- (2)闽抚驻台制度。
- 3.与福建其他各道的关系
- 二 建省后闽台行政体系的变化
- 1.增设“台北道”之议
- 2.建省后台湾道与各方之关系
- 第四节 小结:台湾道的性质考察
- 第三章 台湾道台基本情况考察
- 第一节 台湾道台的品级与职衔
- 一 台湾道台的品级及关防
- 1.台湾道台的品级变化
- 2.台湾道台的关防版式
- 3.台湾道台关防丢失事件
- 二 台湾道台的职衔
- 1.台湾道台的基本职能
- 2.台湾道台的兼衔
- 第二节 台湾道台的收入考察
- 一 俸禄
- 二 官庄收入
- 三 养廉银
- 第三节 台湾道台人数考
- 一 未到任之台湾道台考辨
- (一)台湾道台未到任之原因分析
- 1.朱鸿绪
- 2.孙孝愉
- 3.李浚原
- 4.徐准
- 5.王庆长
- 6.瑞瑸
- 7.区鸿基
- 8.李明心
- (二)存疑待考的未到任台湾道台
- (三)辨误的台湾道台
- 1.沈起元
- 2.王右弼
- 3.史谱
- 4.陈中孚
- 5.赖鹤年
- 二 部分到任台湾道台情况考
- 1.周元文
- 2.王珍
- 3.俞存仁
- 4.成城
- 5.沈汝瀚
- 6.程起鹗
- 7.忠满
- 第四节 台湾道台与台湾各官职权关系考察
- 一 台湾道台与巡台御史职权的消长
- 二 台湾镇、道间的微妙关系
- 三 台湾道台对下属官吏的管理
- 1.对属官的管理考核
- 2.对属吏的严格管理
- 第五节 小结:台湾道台在台行政地位的变化
- 第四章 台湾道台的管理制度
- 第一节 台湾道台的选任制度
- 一 授官方式
- 1.清代地方官缺制度
- 2.清代道台授官方式的变化
- 3.台湾道台的授官方式[15]
- 二 任用条件
- 1.出身分析
- 2.来源分析
- 3.籍贯分析
- 4.其他特殊选任条件
- 第二节 台湾道台的考核与赏罚制度
- 一 严密的考核手段
- (一)大计
- (二)自上而下的监察网
- 1.皇帝亲自监控
- 2.各种监察机构的考察
- 二 严格的赏罚制度
- (一)奖赏制度
- (二)惩罚制度
- 1.降级革职
- 2.携眷的限制
- 三 优厚的体恤制度
- 第三节 台湾道台的任期制度
- 一 任期制度的变化
- 1.康熙朝
- 2.雍正朝
- 3.乾隆朝
- 二 台湾道台任期的特点
- 第四节 小结:清朝台湾文官制度分析
- 一 清朝台湾文官制度的特点
- 1.选任:前紧后松
- 2.待遇:入少罚重
- 3.任期:灵活多变
- 4.效果:未能如愿
- 二 清朝台湾文官制度之成因
- 1.台湾地理条件上先天性的缺陷
- 2.清政府观念的转变
- 3.赴台官员的心理因素
- 第五章 台湾道台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 第一节 巡查地方 组织乡治
- 一 巡查地方
- 二 组织乡治
- 1.立乡约
- 2.编保甲
- 3.行联庄
- 4.办团练
- 第二节 清理词讼 禁绝歪风
- 一 清理词讼
- 1.台湾道台司法审判权的发展变化
- 2.台湾道台清理词讼之情况
- 二 禁绝歪风
- 1.矫正奢侈之风
- 2.禁止吸食鸦片与赌博
- 3.戒锢婢之恶习
- 第三节 督造战船 防范海盗
- 一 督造战船
- 1.康熙朝:变化不断
- 2.雍正朝:道台督造战船成为定例
- 3.乾隆朝:问题不断亦有所发展
- 4.嘉庆朝:积压之弊更深
- 5.道光咸丰朝:改革与发展
- 6.同治光绪朝:名存实亡
- 二 防范海盗
- 第四节 弹压械斗 平定民变
- 一 台湾道台的兵备职能
- 二 弹压械斗
- 1.乾隆朝
- 2.嘉庆朝
- 3.道光朝
- 三 平定民变
- (一)梁文煊与朱一贵事件
- 1.兵备道未能履行“兵备”之职
- 2.文官武员未能同心平乱
- (二)永福与林爽文事件
- (三)台湾道台与戴潮春事件
- 1.孔昭慈自杀
- 2.洪毓琛病死
- 3.陈懋烈短暂署理
- 4.丁曰健加官进爵
- 第五节 小结:台湾道台是台湾社会稳定的维护者
- 第六章 台湾道台与台湾的开发
- 第一节 台湾道台与农业生产
- 一 垦荒兴农
- 二 兴修水利
- 第二节 台湾道台与番民管理
- 一 前期:倡导“护番保产”政策
- 二 后期:执行“开山抚番”政策
- 1.夏献纶:“开山抚番”的得力干将
- 2.刘璈:“开山抚番”的继承和发展者
- 第三节 台湾道台与商业贸易
- 一 管理闽台对渡贸易
- 二 经理各种榷卖事宜
- 1.铸铁及竹竿之禁的解除
- 2.盐务管理权的更替
- 3.樟脑专卖权的争夺
- 4.鸦片走私的禁止
- 第四节 台湾道台与洋务运动
- 一 近代化煤厂的建立
- 1.徐宗干与禁挖煤矿
- 2.黎兆棠与煤矿开禁
- 3.夏献纶与西式煤厂的建立
- 4.刘璈与台北煤务的整顿
- 二 电报事业的创设和发展
- 1.电报事业的创设
- 2.建省之后的情况
- 三 高雄港的开浚
- 第五节 小结:台湾道台是台湾开发政策的践行者
- 第七章 台湾道台与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台湾道台的“学政”衔
- 一 台湾兼理学政官员的变化
- 1.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雍正五年(1727)
- 2.雍正五年(1727)至乾隆十七年(1752)
- 3.乾隆十七年(1752)至光绪二年(1876)
- 4.光绪三年(1877)至光绪三年(1877)
- 5.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十四年(1888)
- 6.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
- 二 台湾道台兼理学政的职责
- (一)主持岁、科考试
- 1.主持考试前的准备工作
- 2.严禁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 (二)筹措教育经费
- 第二节 台湾道台与学校教育
- 一 台湾道台与各类学校的创办和整修
- 1.台湾道台与儒学
- 2.台湾道台与书院
- 3.台湾道台与乡学
- 二 台湾道台对学校的管理——以海东书院为例
- (一)海东书院的兴废历程
- (二)海东书院的发展与台湾道台
- 1.主持海东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2.参与海东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
- 第三节 台湾道台的其他文教活动
- 一 组织宣讲圣谕
- 二 旌赏美德善行
- 三 组织修纂方志
- 1.主持参与台湾府志的编修
- 2.组织参与其他志书的编修
- 四 其他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小结:台湾道台是台湾文教发展的倡导者
- 一 台湾道台对台湾文教发展的贡献
- 二 台湾道台影响台湾文教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1.台湾道是一个综合型的道,凸显了清代台湾的特殊性
- 2.台湾道的频繁变动,突出体现了行政干预与台湾社会的关系
- 3.台厦道的设置及道台的职能,充分体现了“闽台区域一体化”的特点
- 附录 历任台湾道台任官经历表[1]
- 后记
- 版權頁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