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流留補償:基於生態博物館視野的鄉村文化產業研究

0 人評分過此書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流留補償」是造成鄉村「人地關係」破壞的主要因素。面對人口移動造成鄉村弱化,必須平衡鄉村資源的流入和流出,建立安居條件,重建「人地關係」。 「人地關係」包括所有權關係、經濟關係、生態關係和社會文化關係。經濟關係是人民安居的關鍵。重建鄉村「人地關係」,首先應該解決經濟問題。舊時鄉村經濟以農業為主、鄉村工業為輔,當前除了提升農業產值,可藉由「鄉村文化產業」補充傳統鄉村工業,做為驅動「人地關係」重建的經濟策略。 鄉村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產業不同,它包括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必須建立鄉村內部的「人─鄉村」關係,和鄉村外部的「鄉村─社會」關係。研究鄉村文化產業迫切需要分析模型,國內外的生態博物館案例,提供了分析的參考架構。 「人─鄉村」關係,是建立「社區」和「地方感」的過程。以居民為核心,分成「社區」、「地方特色」、「博物館專業」、「地方感」、「產業」五個面向。「鄉村─社會」關係是透過「體驗經濟」、以創新商業模式帶動經濟效益的過程,分成「娛樂」、「教育」、「審美」、「遁世」四個體驗面向,以及趨動經濟效益產生的「商業模式」。以上十個分析面向,構成本研究的鄉村文化產業分析架構。   通過對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臺灣「蘭陽博物館網絡」、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個案例比較,經過十個分析面向的歸納整理得到結論,鄉村文化產業有六個關鍵要素:經營主體、社區意識、地方知識、地方感、創新產業和商業模式、本真的體驗。鑒於互聯網時代運營需要,實踐「互聯網+鄉村」必須整合資訊、人脈、金流、物流和交通運輸,完成支援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   以鄉村文化產業重建「人地關係」,政策可以有七項行動。第一,從環境生態保護開始。第二,推動鄉村治理制度創新。第三,「由上向下」制定區域振興政策。第四,透過公共事務參與,協助建立鄉村社會內部和外部關係。第五,完善鄉村公共設施。第六,持續輔導與資金補助。第七,「文化產業」政策納入「鄉村文化產業」。

國際計量

TOP
流留補償:基於生態博物館視野的鄉村文化產業研究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