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

0 人評分過此書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新移民在陌生的國度即便艱苦也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如何能不具同理心呢? 本書透過一位文化人類學者及平權倡議者, 生動刻劃出在韓國的各國移民之生命軌跡、離散家庭, 以及他們跟母國的跨境連結。 這是韓國移民者的溫情書寫,亦具體映現台灣, 一起跟世界向「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邁進。 全球化的多變時代,你我都可能成為離開家的人, 謹記「移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問題」。 在跨國婚姻與商業活動司空見慣的全球化時代,有一群人離開了家,前往異國尋求更好的出路──越南婚姻移民、尼泊爾非法移工、朝鮮族移工、僱用許可制下的蒙古移工、緬甸難民移工──他們來到韓國這個高度資本化的國家尋求一線生機,進入被要求學韓語、融入韓國社會的婚姻體制;從事韓國人不願意做的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產業,只希望讓故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卻得因此承受韓國人異樣的眼光,忍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忽視和歧視,淪為韓國社會底層沒有名字與臉孔的失語者。 本書作者金賢美教授投身移民研究、田野調查十餘年,親身採訪這些在韓國無法發聲的移民、不見天日的移工,逐一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人不禁反思,在高聲疾呼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鋪天蓋地的強勢文化如何掩蓋了少數群體的聲音?是否聽見少數群體的心聲與訴求?由於婚姻或工作而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家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聆聽、理解與認同,而非片面、強硬的對待。從新移民到新住民,從單一同化到多元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趨勢下,但願更多人能聽到他們被掩蓋的聲音。 台灣開放婚姻移民定居,以及東南亞籍勞動工作者來台,已經長達三十年。我們必須傾聽移民的話語,共同打造有助於社會融合的「理解環境」,才有機會穿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界線,讓離開家的人得到尊重與自由,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專文推薦 張心潔/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唐南發/難民與移工服務人員‧聯合國獨立顧問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藍佩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越南婚姻移民施芙英 來到韓國後,丈夫並未給她零用錢,她曾跟公婆一起出去買了幾件衣服,那是她唯一一次為自己花錢,有時她還會穿就讀中學的繼女沒在穿的衣服。婆婆會去市場買菜,而從手機到衛生棉都是丈夫買給她的,所以即便已經待在韓國兩年,她對物價仍沒有任何概念。 ──越南婚姻移民阮玉英 阮玉英的丈夫曾給了岳父母家五千美元蓋房子,但由於越南物價急劇上漲和原物料價格上升,這筆錢還不足以蓋好房子,但他們實在沒有餘力再匯錢回去了。她是家裡的長女,對於無法照顧弟妹還讓父母操心感到很抱歉,因而常常掉眼淚。 ──尼泊爾非法移工萊伊 萊伊認為總有一天自己會像其他人一樣,在無法告別的情況下被驅逐出境,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珍貴的物品整理好,收藏在一個小背袋裡,到了那一天再請別人幫忙寄回家──這個背袋代表他已經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 ──朝鮮族移工金紹山 金紹山曾是一名教師、銀行幹部和詩人,因為不想「老後造成孩子的負擔」而來到了韓國。透過介紹,他做過許多日薪制的工作,包括剝鰻魚皮、打掃游泳池、清掃桑拿房等,他說待了十個月後,自己已經淪落到韓國社會最邊緣的位置。 ──蒙古僱用許可制移工孟克祖 孟克祖在通過韓國語能力考試之後,來到當地的行前教育機構受訓,負責的韓國教師警告他們喝酒要節制,因為「蒙古人死於職災的比率,還比不上酒後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的比率」。教師們經常把蒙古人形容為非理性且無法控制的,且宣稱能夠到韓國是他們的榮幸。 ──緬甸難民海蒂 從緬甸逃往印度、再從印度逃往韓國的過程中,海蒂和父母完全失去聯繫,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她。她曾期待韓國牧師提供一個「庇護所」,卻因為莫名的理由經常遭到牧師鞭打,還被威脅要把她送回印度。

國際計量

TOP
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