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书不是关于长城本体或直接针对历史上的长城战守的研究,也不是关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之间关系的宏观叙述,而是尽可能地从生活在长城这个巨大的墙体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也注意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与上述制度、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结构。
全书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考据的方法,利用搜集民间文献、观察仪式活动、进行访谈等研究手段,由地方社会的视点出发,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历史重构,重新审视相关传世文献以及它们对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的看法,试图以此对明清时期长城两侧的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的建构提出新的问题。
- 目錄
- 绪论
- 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
- 一、“北虏”问题的发生与新旧时代的交替
- 二、在明蒙关系之外
- 三、蒙古的开市需求与长城内外的商业联系
- 从行省到都司:明初辽东的管理体制变革
- 一、明初辽东州县的数量、归属与裁并
- 二、实土与抽垛:转向实土都司的历程
- 三、余论:明廷在辽东推行卫所体制的原因
- 元明之际辽东的豪强集团与社会变迁
- 一、元代的内地移民与地方社会
- 二、“红巾之乱”与豪强崛起
- 三、从豪强集团到卫所官军
- 四、余论:辽东的社会变迁
- 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
- 一、从清初海禁时期的尚可喜说起
- 二、东江势力的生存危机与海上贸易
- 三、16世纪东亚贸易背景下的东江海上贸易
- 四、东江变乱中的贸易因素
- 明中期西北生态环境与榆林边墙的修筑
- 一、天顺以后蒙古草原灾荒与鞑靼南下河套
- 二、明中后期武将家族的沉浮与“搜套”行动的曲折
- 三、西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与脆弱经济方式
- 四、“搜套”军事行动与西北社会的动荡不安
- 五、明中期西北巡抚“在地化”与边墙方案的提出
- 六、榆林边墙的最终修筑及其格局
- 结论
- 禁山政策与山区治理
- 一、地理与问题
- 二、边防强化与山区经济活动的非法化
- 三、从山庄到屯庄的转变
- 四、粮地分离的屯田问题
- 五、结语
- 秦州伏羲庙与明代西北边防之关系
- 引言
- 一、多元信仰格局中的秦州伏羲庙
- 二、西域朝贡贸易体系与伊斯兰教势力的东进
- 三、亦不剌蒙古部落的南下
- 四、伏羲庙的礼制地位上升
- 结语
- 明清陇东地区的区划调整与族群变迁
- 概说
- 一、明前期的开城县境
- 二、“满四之乱”前后固原军防、政区调整
- 三、清前中期固原的政区设置与回民分布特点
- 四、同治回民起义与陕甘回民的善后安插
- 五、政区调整与回汉分布格局
- 结论
- 从卫所制度到社会景观
- 引言
- 一、洮州卫城—堡寨景观的形成
- 二、神祇及其信仰组织的出现
- 三、舁神出游——一个“流动的社会”
- 四、卫所的空间结构体系
- 结语
- 从板升到村落
- 一、编旗设佐与民人拓垦
- 二、西征朔漠与土地开发
- 三、民蒙定居与村落形成
- 四、地方动乱与修堡并村
- 五、结语
- 区域社会脉络中土司祖先记忆的变迁
- 一、宣德以来拓跋思恭祖先记忆的建构
- 二、清初以来李克用祖先记忆的重构
- 三、民国时期祖先记忆的再建构
- 四、余论
- 语言学·民俗学·历史人类学
- 一、从神父到语言学教授
- 二、汉语方言地理学
- 三、民俗地理学
- 四、中国民间宗教的调查与研究
- 五、余论
- 后记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