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劉亞蘭 (著)
- 學科分類: 哲學類
- 書籍分類: 哲學 ; 文學院
-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21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571468495
- DOI: 10.978.95714/71402
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美×藝術×哲學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為了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感到困惑:怎樣才算美?藝術到底是什麼?而觀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又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著名的黑人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在美國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喚作〈聖母瑪利亞〉(The Holy Virgin Mary)的作品,而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紐約市市長的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甚至揚言要把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預算砍光,究竟讓朱利亞尼大為光火的〈聖母瑪利亞〉是怎樣的作品呢?奧菲利又想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藝術理念呢?
引發爭議的藝術作品當然不只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已,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藝術作品不斷地衝擊著觀眾的藝術標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德國著名的女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替希特勒與納粹黨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稱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部實為政治宣傳的影片中,萊芬斯坦運用精巧的攝影手法展現了對納粹主義的擁護,甚至企圖宗教化納粹精神以達到宣傳納粹執政的正統性。由此可見,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更是能夠左右個人、社會,甚至國家的思想工具。但到底藝術與社會、國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隨著網路資源的快速與便捷,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相關知識的吸收可以快速透過網路來完成,然而再發達的網路資源,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答種種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
▲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美有規則嗎?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而觀眾又在作品與藝術家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究竟一個社會需不需要藝術?
▲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藝術品嗎?
▲到底怎樣才算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蹊徑,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銳的議題來挑動讀者的哲學神經。這些議題還包括了對藝術體制的批判、藝術與詮釋問題、創作與靈感、解構藝術、藝術與性別/種族、藝術的本質等爭議,範圍除了涵蓋當代歐陸美學與分析美學兩大傳統外,也不忘討論美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
循著七種美學的「不流行讀法」,帶領讀者一窺藝術、美與哲學背後的種種爭論,來一趟「硬」美學之旅!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為了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感到困惑:怎樣才算美?藝術到底是什麼?而觀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又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著名的黑人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在美國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喚作〈聖母瑪利亞〉(The Holy Virgin Mary)的作品,而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紐約市市長的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甚至揚言要把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預算砍光,究竟讓朱利亞尼大為光火的〈聖母瑪利亞〉是怎樣的作品呢?奧菲利又想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藝術理念呢?
引發爭議的藝術作品當然不只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已,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藝術作品不斷地衝擊著觀眾的藝術標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德國著名的女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替希特勒與納粹黨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稱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部實為政治宣傳的影片中,萊芬斯坦運用精巧的攝影手法展現了對納粹主義的擁護,甚至企圖宗教化納粹精神以達到宣傳納粹執政的正統性。由此可見,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更是能夠左右個人、社會,甚至國家的思想工具。但到底藝術與社會、國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隨著網路資源的快速與便捷,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相關知識的吸收可以快速透過網路來完成,然而再發達的網路資源,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答種種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
▲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美有規則嗎?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而觀眾又在作品與藝術家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究竟一個社會需不需要藝術?
▲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藝術品嗎?
▲到底怎樣才算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蹊徑,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銳的議題來挑動讀者的哲學神經。這些議題還包括了對藝術體制的批判、藝術與詮釋問題、創作與靈感、解構藝術、藝術與性別/種族、藝術的本質等爭議,範圍除了涵蓋當代歐陸美學與分析美學兩大傳統外,也不忘討論美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
循著七種美學的「不流行讀法」,帶領讀者一窺藝術、美與哲學背後的種種爭論,來一趟「硬」美學之旅!
- 目錄
- 序 言
- ─IN Aesthetics:走進美學,閱讀當代藝術─
- 第一章 美具有普遍性嗎?
- 1.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藝術傷害人心,還是淨化心靈?
- 2.休姆與康德: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 3.席勒與黑格爾:美達到自由之後,藝術就死掉了?
- 第二章 美的語言和文化規則
- 1.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美的語言學轉向
- 2.丹托的「藝術界」與「藝術終結」:為什麼洗衣粉盒可以是藝術作品?
- 3.迪奇的「藝術體制」:猩猩的畫可以是藝術作品嗎?
- 第三章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
- 1.意向謬誤:瞭解藝術家的創作想法,很重要嗎?
- 2.技巧、靈感與天才:古希臘畫家的對決
- 3.創造力與原創性:如果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唐吉軻德》的作者?
- 第四章 觀眾的重要性
- 1.觀眾與藝術作品:「觀眾」這個角色的三層演變
- 2.當代詮釋學:觀眾和藝術作品的開放性關係
- 3.觀眾與藝術家:是慰藉、是威脅還是共謀關係?
- 第五章 美不美沒關係:如何用藝術的角度思考社會?
- 1.「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無關乎道德
- 2.「為社會而藝術」:藝術如何介入社會
- 3.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如何共存?
- 第六章 日常物的批判性
- 1.解構藝術品與日常物的界線:杜象、凱吉、白南準和安迪.沃荷
- 2.從觀念藝術到對藝術體制的批判: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一個補充
- 第七章 當代藝術的風貌:何時是藝術?
- 1.當代美學理論的古德曼轉向:從「什麼是藝術」到「何時是藝術」?
- 2.性別、族群與跨文化: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二個補充
- 3.結語:聰明的藝術家和聰明的觀眾──古德曼是否走得太遠?
- ─OUT Aesthetics:走出美學,藝術拯救地球?─
- 各章參考書目及網路資料
-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