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二十世紀落幕了。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在歐洲的視角內,將這個世紀界定為從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至1991年蘇東解體為止、作為“極端的年代”的短二十世紀。與他的看法不同的是,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的二十世紀界定為從1911至1976年的作為“漫長的革命”的短二十世紀——這是一個極端的但同時也是革命的時代。
本書作者論述了中國在這個“短世紀”中的兩個獨特性:第一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開端,即在革命建國過程中的帝國與國家的連續性問題。第二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終結,即革命與後革命的連續性問題。全書由10篇論文組成:
1. “亞洲覺醒”時刻的革命與妥協
2. 文化與政治的變奏
——論中國的“短二十世紀”的開端
──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
3.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4.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
5. 1989社會運動與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
6. 自主與開放的辯證法
——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之際
7.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
8. 代表性斷裂與“後政黨政治”
──“後階級社會”的階級問題及其尊嚴政治
9. 代表性的斷裂
10. 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
——再問“什麼的平等”?
──《臺共黨人的悲歌》與臺灣的歷史記憶
本書作者論述了中國在這個“短世紀”中的兩個獨特性:第一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開端,即在革命建國過程中的帝國與國家的連續性問題。第二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終結,即革命與後革命的連續性問題。全書由10篇論文組成:
1. “亞洲覺醒”時刻的革命與妥協
2. 文化與政治的變奏
——論中國的“短二十世紀”的開端
──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
3.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4.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
5. 1989社會運動與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
6. 自主與開放的辯證法
——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之際
7.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
8. 代表性斷裂與“後政黨政治”
──“後階級社會”的階級問題及其尊嚴政治
9. 代表性的斷裂
10. 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
——再問“什麼的平等”?
──《臺共黨人的悲歌》與臺灣的歷史記憶
- 目錄
- 自序
- “亞洲覺醒”時刻的革命與妥協——論中國的“短二十世紀”的開端
- 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
-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
- 1989年社會運動與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 自主與開放的辯證法——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之際
-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階級政治的衰落、再形成與新窮人的尊嚴政治
- 代表性斷裂與“後政黨政治”
- 代表性的斷裂——再問“什麼的平等”?
- 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臺共黨人的悲歌》與臺灣的歷史記憶
- 當代中國歷史巨變中的臺灣問題──從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談起
-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