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馬向陽 (著)
- 學科分類: 社會科學類
- 書籍分類: 社會學
- 出版社: 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20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869904490
網路貧民百萬追蹤:網友≠朋友,RESET你的人際關係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在這個社群狂熱的年代,
「追蹤者」為網路紅人架起一座炫麗的舞台,
但有些擁有百萬、千萬追蹤的網紅,
卻是心靈上的貧民──
電視明星已成為過去式,現在是屬於「網紅」的時代
如今,youtuber、IG網紅的人數呈爆炸式成長,
最平庸的用戶也能變成超級明星、革命英雄甚至暴徒,
這些「網紅」會定期會不定期推出企劃,分享生活,與粉絲互動,
知名的企業也會邀請他們作為品牌代言人……
粉絲究竟想從這些螢幕紅人身上得到什麼?
夢想?勇氣?崇拜?還是一些難以言明的理由──
網路「同溫層」,不只代表不堪一擊的玻璃心
例如「恐龍法官」的同溫層,
它不是一個有著地域、職業或者行業等色彩的群體成員身分符號,
而是代表了社會普通民眾最為敏感的一個文化符號,
充斥了人們對司法不公正的憤怒和無奈……
那些充斥我們生活的「網路流行語」
曾有候選人競選市長時高喊「發大財!」
而大批網友懷疑此口號的真實度,許多人開始用「OO發大財」造句,
嘲諷某些不負責任的政府機構及其官員。
但是,只有嘲諷幽默,並不足以讓人們如此熱衷於網路流行語……
現實中與網路上完全判若兩人:觀眾隔離現象
一名做金融投資的投機分子,能成為一名憂國憂民的憤世嫉俗者;
一名工作表現平平的普通白領,卻是網路上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
這種自我身分的巨大轉變,緣於「觀眾隔離現象」,
讓表演者能安全放心的展示另一個自己。
但萬一他在網路上的觀眾,混雜著他日常生活中的同一批人呢?
究竟該不該拆穿他的假面?
你正在煩惱社群人際關係嗎?那就翻開本書,一本重灌!
- 目錄
-
第一章 互動與儀式 媒體與社會交往
-
媒體技術和社會交往
-
網路分享時代的社會交往
-
情緒社會學的淵源
-
文化研究的儀式觀
-
社會學研究的儀式觀
-
以社會情緒學觀照網路交往
-
從互動儀式理論到情緒社會學
-
媒體的文化研究和技術文化史考察
-
「網路土著」的眼光
-
傳播是一個儀式化過程:傳播如何生產意義
-
本書論述綱要
-
第二章 原子社會的社會交往
-
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遷
-
原子社會的交往場景
-
原子社會的傳播儀式
-
做為儀式的傳播與傳播媒體中的儀式
-
傳播儀式的類型
-
日常生活儀式與重大群體儀式
-
旁觀的儀式與參與的儀式
-
消極的儀式與積極的儀式
-
不同歷史時期的媒體場景
-
物質場景與媒體場景
-
口語傳播:有機的社區團結
-
書面傳播:單向度的專業人
-
電子傳播:工業人的民俗
-
第三章 電子部落的社會交往
-
電子部落的媒體場景
-
分享技術如何告別原子時代
-
分布式網路:從冷戰思維到大同世界
-
多媒體:驅散「光韻」
-
超連結:超級連結力
-
電子部落素描
-
真實的虛擬:兩個自我
-
不確定的身體:時移性交流的魅力
-
直接的個人化交往:機器即面孔
-
多樣化的符號體系:重回口語時代
-
網路交往的若干類型
-
兩個人的相遇:可擴展的社會風暴
-
圈子:多角色扮演
-
社群媒體:我的虛擬客廳
-
第四章 網路建構媒體場景:櫃檯和後台的相互侵入
-
網路建構的混亂媒體場景
-
更深的面具:隱匿與炫耀
-
平等的假象:鳥兒和空氣能分開嗎
-
真實的消逝:假作真時真亦假
-
櫃檯即後台
-
被推倒的門:櫃檯和後台的相互侵入
-
名利場與窺視場:「所有的驚奇都在線上」
-
公共性和私人性混同:和陌生人分享祕密
-
網路向電視復仇:時間和空間的再平衡
-
網路中的空間逃逸
-
從機械時間到「我的時間」
-
網路分享媒體場景的建構
-
關注流:建立互相關注和共同關注
-
情感流:刷新集體意識和情感體驗
-
符號流:創造社會身分和群體符號
-
第五章 無所不在的關注流:掙脫地方性聯繫
-
身體在場與不在場的祕密
-
身體在場的同步交往
-
身體不在場的異步交往
-
參與者的不同類型
-
積極的參與者:能量明星
-
追隨者:對個人聲望的渴求
-
被互動者:儀式中的邊緣群體
-
網路社會交往中的身分認知
-
自我表演的多重鏡像
-
自我和他人的關係:疏離、緊張與不確定性
-
他人和他人的關係:臨時劇班的形成
-
個人和群體的關係:「永不無聊」的社交追求
-
關注流:投射在陌生的群體中
-
關注與被關注:作為神聖物的自我
-
相互關注的前提:怎樣信賴陌生人
-
陌生人群中的流行符號
-
關注流的形成規律
-
案例研究一:「上訴媽媽」唐慧:從小人物到「能量明星」
-
案例研究二:明星姚晨與「公民」姚晨:建立職業之外的個人聲望
-
第六章 「情感變壓器」:集體意識新流向
-
權力和地位的影響
-
權力儀式和情感連結
-
地位儀式和情感連結
-
短期情感和長期情感
-
短期情感:作為代償的網路偶遇
-
長期情感:情感能量「蓄水池」
-
強情感連結和弱情感連結
-
強情感連結:逃避權威的個人空間
-
弱情感連結:締造更大規模的社會結構
-
情感流:四處漫溢的集體意識
-
追逐情感能量的新場所
-
可隨時中斷的純粹關係
-
情感流的形成規律
-
案例一:「華南虎造假事件」與道德義憤
-
案例二:「鄧玉嬌案」中的社會情緒表達
-
第七章 符號流:更大社會範圍中的新群體成員身分
-
作為意義的符號的變遷
-
神聖物符號的消失
-
從集體情感符號到個人情感符號
-
做為儀式成果的符號
-
普遍的社會信任:烏托邦圖景
-
從機械團結到有機團結
-
符號流:被更新的身分
-
世界性場景與新身分符號
-
網路流行語與一個社會的集體精神狀態
-
符號流的形成規律
-
案例一:三位女性部落格中的性符號表達
-
案例二:從「我爸是李剛」看社會符號的生成機制
-
第八章 結論:理想化的社會交往——純粹關係
-
網路交往中集體儀式的場景建構方式
-
媒體場景中的社會交往
-
場景建構:原子社會和電子部落的不同社會交往方式
-
從原子社會到電子部落:網路交往中的儀式實現機制
-
儀式實現機制的要素:關注流、情感流和符號流
-
原子社會的儀式實現:權威中心與集體性
-
電子部落的儀式實現:純粹關係與個人性
-
理想的社會交往方式:純粹關係
-
文化與媒體研究的再探索
-
未來研究之展望
-
參考文獻
-
後記: 沒有人知道你不懂互聯網
-
在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裡
-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