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項退結 (著)
- 學科分類: 哲學類
- 書籍分類: 哲學 ; 文學院
- 出版社: 弘雅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22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571932965
- DOI: 10.978.95719/32965
海德格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二十世紀極度重要、備受爭議的哲學家:海德格】
★ 海德格在納粹時期任校長,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讓胡塞爾一家、雅斯培等人不甚諒解?
★ 海德格的成就為何可與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相比?
★ 海德格哲學到底有甚麼內涵,以致影響了漢娜鄂蘭、沙特、傅柯、高達美、德希達等重要哲學家?
★ 為何海德格對藝術的洞見與技術的探問迄今仍發人深省?
★ 「存有的問題今日已被遺忘,儘管我們的時代視重新肯定形上學為一種進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
★ 「『哲學已到了盡頭』,不可能立即改變當前世界的方向。現代人已被科技的力量所迷惑,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海德格
【內容介紹】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他在1927年發表的《存有與時間》與其後的等等著作,深刻影響了往後的哲學發展,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解構主義等等理論無一不受他的影響;他的哲學見解也啟發了如漢娜鄂蘭、沙特、高達美、德希達等知名哲學家。
海德格的哲學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他轉換了以往哲學看待「存有」的進路,這可比康德哲學的「哥白尼革命」。探究事物存在的哲學學問即是「形上學」,而自柏拉圖以降的形上學傳統,把事物作為個別事物(存有物 beings)來研究事物如何存在、為何存在。如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一書開頭引用柏拉圖在《詭辯者》(Sophist) 所言:「因為明顯地當你們應用『存有者』這一詞時,你們早已覺得很熟諳這一句的真意;我們過去也以為懂得它,可是現在我們到達了困境。」對存有問題的重新提出與探究,即是海德格思想的核心。
海德格認為以存有者為起點的傳統形上學觀點,並不能回答「存有者何以成為存有者」的問題。對此問題的探究必須回到千年的哲學傳統之前,才能讓這個潛藏已久的存有問題再次顯現。為成就此業,海德格避免使用傳統的哲學術語,反而經常再造新詞,以喚回「事物原本的樣貌」。這種作法總讓人認為海德格哲學深奧難懂、不知所云,亦曾被譏為「安徒生童話中『皇帝的盛服』而已」。然而如此看法,實為誤解海德格,亦未見其哲學之深意。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 海德格在納粹時期任校長,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讓胡塞爾一家、雅斯培等人不甚諒解?
★ 海德格的成就為何可與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相比?
★ 海德格哲學到底有甚麼內涵,以致影響了漢娜鄂蘭、沙特、傅柯、高達美、德希達等重要哲學家?
★ 為何海德格對藝術的洞見與技術的探問迄今仍發人深省?
★ 「存有的問題今日已被遺忘,儘管我們的時代視重新肯定形上學為一種進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
★ 「『哲學已到了盡頭』,不可能立即改變當前世界的方向。現代人已被科技的力量所迷惑,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海德格
【內容介紹】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他在1927年發表的《存有與時間》與其後的等等著作,深刻影響了往後的哲學發展,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解構主義等等理論無一不受他的影響;他的哲學見解也啟發了如漢娜鄂蘭、沙特、高達美、德希達等知名哲學家。
海德格的哲學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他轉換了以往哲學看待「存有」的進路,這可比康德哲學的「哥白尼革命」。探究事物存在的哲學學問即是「形上學」,而自柏拉圖以降的形上學傳統,把事物作為個別事物(存有物 beings)來研究事物如何存在、為何存在。如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一書開頭引用柏拉圖在《詭辯者》(Sophist) 所言:「因為明顯地當你們應用『存有者』這一詞時,你們早已覺得很熟諳這一句的真意;我們過去也以為懂得它,可是現在我們到達了困境。」對存有問題的重新提出與探究,即是海德格思想的核心。
海德格認為以存有者為起點的傳統形上學觀點,並不能回答「存有者何以成為存有者」的問題。對此問題的探究必須回到千年的哲學傳統之前,才能讓這個潛藏已久的存有問題再次顯現。為成就此業,海德格避免使用傳統的哲學術語,反而經常再造新詞,以喚回「事物原本的樣貌」。這種作法總讓人認為海德格哲學深奧難懂、不知所云,亦曾被譏為「安徒生童話中『皇帝的盛服』而已」。然而如此看法,實為誤解海德格,亦未見其哲學之深意。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 目錄
-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
自 序
-
1. 導引:與海德格思想的交往經過
-
1.1 嘗試的起步
-
1.2 進一步的理解
-
2. 海德格其人及其思想發展
-
2.1 鐘聲中的童年
-
2.2 透過布倫達諾走向存有問題與現象學
-
2.3 從天主教哲學走向「哲學的內在召呼」
-
2.4 存在、自我、《存有與時間》
-
2.5 形上學與形上學的基礎
-
2.6 正確之真與存有之真
-
2.7 存有思想與科技、詩及語言
-
2.8 小屋的隱士
-
3. 海德格與納粹黨的萍水姻緣
-
3.1 海德格任校長的經過與政治投入
-
3.1.1 任校長的動機
-
3.1.2 政治投入
-
3.1.3 職務上的困難與辭職
-
3.2 事後的困阨及各方面的不諒解
-
3.2.1 納粹黨對海氏的敵視
-
3.2.2 雅士培的誤會
-
3.2.3 胡塞爾斷絕了二家的關係
-
3.2.4 斯坦因修女事件
-
3.2.5 哈娜.雅倫的友誼
-
3.3 決斷與理性之間
-
3.4 最近的論爭
-
4.《存有與時間》的背景與問題
-
4.1 此書的產生背景與內容
-
4.2 討論的問題
-
4.2.1 從引言說起
-
4.2.2 另外三書的印證
-
4.3 剖析《存有與時間》的新方針
-
5. 此有、存在與自我
-
5.1 此有在海德格思想中的地位
-
5.2 此有與存在性徵
-
5.3 屬己自我與真實性
-
5.3.1 屬己與不屬己的自我
-
5.3.2 共同存有與人們自我
-
5.3.3 真實性
-
6. 在世存有的「在」與他的世界
-
6.1 「在世存有」及其「在」
-
6.1.1 寓有與關切
-
6.1.2 寓有之「寓」與「在」
-
6.1.3 寓或開顯之三重結構
-
6.1.3.1 第一重結構──心境
-
6.1.3.2 第二重結構──理解
-
6.1.3.2.1 理解與詮釋
-
6.1.3.2.2 詮釋與陳述
-
6.1.3.3 第三重結構──言說
-
6.2 在世存有的世界與世間存有物
-
6.2.1 世間存有物及其實在性
-
6.2.2 及手物與手前物
-
6.2.3 世界性與空間性
-
7. 關念、其完整性及其屬己性
-
7.1 此有之完整結構──關念
-
7.2 關念的完整性與死亡
-
7.3 陷溺、預趨、決斷、屬己性與真實
-
7.3.1 迎向死亡的預趨
-
7.3.2 日常生活與陷溺
-
7.3.3 良心、責任、決斷
-
7.3.3.1 良心的呼聲
-
7.3.3.2 負責任
-
7.3.3.3 空無的基礎
-
7.3.4 完整性、屬己性與真實性
-
8. 時間性與歷史性
-
8.1 關念之完整與屬己時間性
-
8.2 通俗時間與日常性
-
8.2.1 衍生於關切的日常時間
-
8.2.2 時間性與日常性
-
8.2.3 屬己時間性開顯出世界時間
-
8.3 此有的歷史性
-
8.3.1 一般人心目中的歷史
-
8.3.2 屬己的歷史性
-
8.3.3 超脫的命運觀
-
8.3.4 重覆與繼承
-
8.3.5 過去的歷史與歷史學科
-
8.4 對《存有與時間》的一些體會
-
9.〈什麼是形上學〉與〈充足理由之本質〉──海德格前期思想的進一步開展──
-
9.1 〈什麼是形上學〉所討論的問題
-
9.1.1 演講辭內容
-
9.1.2 對這篇演講辭的剖析與評論
-
9.1.2.1 〈什麼是形上學〉一文的剖析
-
9.1.2.2 對〈什麼是形上學〉一文的評論
-
9.2 〈充足理由之本質〉所討論的問題
-
9.2.1 這篇文章的內容
-
9.2.2 剖析與評論
-
10. 從「真之本質」到「本質的真」之轉折
-
10.1 〈論真之本質〉的內容
-
10.1.1 傳統的真理觀
-
10.1.2 正確之真的基礎
-
10.1.3 真與不真
-
10.1.4 轉折思考
-
10.2 評 論
-
11. 揭開「存有思考」的謎
-
11.1 對海德格「存有」一詞的若干誤解
-
11.2 存有的經驗
-
11.2.1 再談轉折
-
11.2.2 海氏心目中的經驗
-
11.2.3 存有經驗的鎖鑰
-
11.2.4 存有經驗與時間
-
11.2.5 存有的差遣
-
11.3 思想的兩種面貌
-
11.4 存有與人的關係
-
12. 語言──存有之屋
-
12.1 一般人對語言的看法
-
12.2 海德格心目中的語言之本質
-
12.3 表顯語言之仲裁功能的一首詩
-
12.4 「人藉詩住在地上」
-
12.5 對海德格所云語言與安居的評論
-
13. 科技與藝術
-
13.1 現代技術的本質
-
13.2 現代技術所造成的危機
-
13.3 藝術的本質
-
13.4 對海氏科技與藝術觀的省思
-
14. 兩種迥然不同的存有學區別
-
14.1 海德格的存有學區別
-
14.2 亞奎那的存有學區別
-
14.3 海氏存有學區別的經驗基礎不足
-
14.4 亞奎那存有學區別的理性基礎
-
15. 海德格對中國人及現代人的意義
-
15.1 海德格對「每一自我」的極度重視
-
15.1.1 西方位格思想傳統
-
15.1.2 海德格的此有與屬己性
-
15.1.3 個人尊嚴與中國之未來
-
15.2 理性思考與沉思
-
15.3 東亞文化圈與理則思考
-
15.4 海德格與命運
-
15.5 海德格思想的侷限性
-
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封 底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