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成立於2014年5月20日的「菜市場政治學」共筆部落格,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了。這群原本散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學研究生,因為太陽花運動的爆發,深感政治學必須要有一個共享平台,寫作者必須要用科學的態度、普通的語言好好地跟讀者討論公共事務。就這樣,十個臭皮匠透過自己寫稿、外部投稿以及邀稿三種方式,累積了數百篇的文章,還在2018年集結出版了《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如今,當年的研究生,或者是進入大學成為政治學老師,或者是進入機關和企業研究公共政策,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要開展,但他們還在一起經營這個部落格,並且準備出第二集了!
《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的出版時機是在2018年的公投綁大選之前,透過描述公共議題如何進行辯論,希望身為公民的每個人都能體認到,選舉並不只是去投幾張票而已。三年後,《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所面臨的時局,是一位直轄市市長、一位直轄市市議員、一位立法委員陸續遭到罷免,另一個立法委員的罷免案沒有成功,年底的四個公投案沒有通過。當我們連總統都可以直選、連直轄市市長都可以罷免了,我們還能說台灣不民主嗎?
民主如果不是每隔幾年去投一次票或是投幾張票,如果不是選舉、罷免和公投,那民主還能是什麼?我們不妨把台灣的民主看成一艘方舟。這艘方舟有其邊界,但邊界該如何劃定?這艘方舟有其運作原則,那麼這個原則該如何規範?這艘方舟搭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為什麼會有各式各樣的看法?這些紛雜的看法又是怎麼來的?這艘方舟所航行的海域,還有很多別的方舟,我們該如何與他船來往?我們該如何識別所獲致的內部消息與外部消息,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以便確保這艘民主方舟航行順利?
在這艘以民主為名的方舟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水手,只有明辨是非、自由討論、包容異己、團結合作,才能穿越怒海,航向太平之洋。
《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的出版時機是在2018年的公投綁大選之前,透過描述公共議題如何進行辯論,希望身為公民的每個人都能體認到,選舉並不只是去投幾張票而已。三年後,《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所面臨的時局,是一位直轄市市長、一位直轄市市議員、一位立法委員陸續遭到罷免,另一個立法委員的罷免案沒有成功,年底的四個公投案沒有通過。當我們連總統都可以直選、連直轄市市長都可以罷免了,我們還能說台灣不民主嗎?
民主如果不是每隔幾年去投一次票或是投幾張票,如果不是選舉、罷免和公投,那民主還能是什麼?我們不妨把台灣的民主看成一艘方舟。這艘方舟有其邊界,但邊界該如何劃定?這艘方舟有其運作原則,那麼這個原則該如何規範?這艘方舟搭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為什麼會有各式各樣的看法?這些紛雜的看法又是怎麼來的?這艘方舟所航行的海域,還有很多別的方舟,我們該如何與他船來往?我們該如何識別所獲致的內部消息與外部消息,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以便確保這艘民主方舟航行順利?
在這艘以民主為名的方舟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水手,只有明辨是非、自由討論、包容異己、團結合作,才能穿越怒海,航向太平之洋。
- 目錄
-
出版序
-
作者介紹
-
第一部 憲政體制
-
1-1
-
為什麼「共同的未來」對台灣這麼重要?如何才能達成?
-
1-2
-
民主真的能帶來美好生活嗎?
-
1-3
-
什麼是獨裁政治?跟民主有何不同?我們為什麼要理解這些?
-
1-4
-
「依」法而治還是「以」法而治?民主與法治的關係
-
1-5
-
民主輸給獨裁了嗎?談政治體制、國家治理與防疫能力
-
1-6
-
我們如何界定國家能力?
-
1-7
-
台灣民主「倒退」了嗎?
-
1-8
-
轉型正義是政治操作嗎?清理威權統治的歷史會影響民主與選舉嗎?
-
1-9
-
《衣櫃中的骷顱》
-
1-10
-
政治學視角下的情治機關與轉型正義
-
第二部 方舟的邊界
-
2-1
-
台灣與香港
-
2-2
-
「先來慢到攏相同 新一代的台灣人」
-
2-3
-
什麼是台獨?如何分類不同的統獨主張?
-
2-4
-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
2-5
-
「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我們該不該(重新)承認它?
-
2-6
-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什麼轉變?深度訪談道出「夾心餅乾」的故事
-
2-7
-
台灣人的身分政治與日常民族/國族主義
-
第三部 認同、統獨、民調
-
3-1
-
對比式、互比式、全民調
-
3-2
-
黨內初選殺紅眼,對大選結果有利還是有害?
-
3-3
-
如何估計手機族對民意調查的影響?解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
3-4
-
反映真實民意
-
3-5
-
什麼是棄保效應?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有棄保效應嗎?
-
3-6
-
一人投兩票,真的可以救小黨?
-
3-7
-
「基進側翼」假說
-
3-8
-
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從催票率看藍綠勢力消長
-
3-9
-
七成台灣人願意為台灣而戰、支持民主、反對統一
-
3-10
-
台灣人的自我防衛決心是高是低?
-
3-11
-
公民投票的政治科學
-
第四部 意識形態與公共政策
-
4-1
-
誰該承擔風險?論國家與風險重分配
-
4-2
-
什麼是左派、右派?談意識形態光譜
-
4-3
-
羅賓漢悖論
-
4-4
-
公平、團結、參與
-
4-5
-
軍公教優渥退休福利的政治成因
-
4-6
-
道阻且長的台灣能源轉型之路
-
4-7
-
為何科學無法克服民眾的食安疑慮?
-
4-8
-
從菜市場分流看防疫政治學
-
4-9
-
大COVID時代
-
第五部 威權擴散與中國因素
-
5-1
-
從國際智庫報告淺談中國影響力以及美國政府對中國政策的轉變
-
5-2
-
中國「銳實力」的影響與因應
-
5-3
-
中國的數位威權輸出
-
5-4
-
當「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日常
-
5-5
-
面對中國,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
5-6
-
中國會打台灣嗎?中國領導者眼中的理性是什麼?
-
5-7
-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
5-8
-
發大財後一定能民主化嗎?
-
第六部 誰的認知?為何而戰?
-
6-1
-
什麼是認知作戰?
-
6-2
-
「紅色滲透」不只一種
-
6-3
-
台灣「接收境外假資訊」嚴重程度被專家評為世界第一
-
6-4
-
誰會相信假新聞?行為科學的啟示
-
6-5
-
假訊息對選民的影響分析
-
6-6
-
如何對抗假新聞?
-
6-7
-
哈佛大學怎麼研究中國五毛黨?又有什麼發現?
-
6-8
-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
6-9
-
中國網友怎麼看待網路長城?兩篇最新研究揭露親身體會自由的重要
-
第七部 席捲全球的身分政治與民粹主義
-
7-1
-
台灣充滿民粹嗎?談「民粹主義」作為名詞和形容詞
-
7-2
-
民粹的政治科學
-
7-3
-
用心理學理論來解釋「韓流」現象
-
7-4
-
歷史仍未終結
-
7-5
-
為什麼川普如此受歡迎?談社會分歧下的動員策略
-
7-6
-
美中關係為何大轉變?是否有反轉的可能?
-
7-7
-
一段由愛與恨交織的故事
-
7-8
-
獨立運動與公投
-
7-9
-
奶茶聯盟真的存在嗎?七天四萬篇,是誰在推特挺台灣#Tweetfor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