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張武修 (著)
- 學科分類: 應用科學類
- 書籍分類: 其他
- 出版社: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21/12/01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6269529803
越南醫記:一位台灣醫師的越南行醫紀錄(電子書)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且看一位哈佛畢業的博士、醫師、教授、監察委員,如何在越南實踐行醫救人。
◎本書記錄了張武修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畏艱難勇赴越南的記實和所見所聞。
◎醫療人員是到地獄前的最後守門員?還是天堂路上的護送者?總之,要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副總統賴清德 專文推薦:
疫病中相互支援的溫暖,總是讓我們看到希望與光明,這本書不只讓我們看到一位臺灣醫師的越南行醫記錄,也讓我們看到一段充滿溫暖、台灣與越南共好的旅程。
如果沒有離開溫暖安全的台灣,難以想像這世界已經變得很不一樣!
在不同國家擔任醫療工作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是可以做多少,堅持多久和如何全力以赴?
在這一場殘酷的病毒肆虐中,面對洶湧前來的巨浪,
如果手上還有一個救生圈,如果病房還容納得下一個床位,
如果允許我們聆聽他們每一個焦慮揪心的苦痛。
愛在瘟疫蔓延時
醫者的眼光,在病毒飛竄中的異地懷想,
這是張武修這一年最甜蜜的負擔與功課,
除了展現他實踐的醫衛行動及挑戰外,
更流露了他背後所堅持的醫衛軟實力以及
對公眾外交所緊密結合的願景、任務及理念。
醫護人員就像一艘方舟,保護在苦海受難的人,
而這也是最真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
- 目錄
-
│推薦序│
-
自序
-
如何跨過黑水
-
在越南看後疫時代新興工業的起飛
-
疫情產生羅密歐和茱麗葉
-
給我親愛的學生
-
『第六天』
-
第七天
-
隔離的好處?
-
遠距搶救一位醫師
-
0520寧靜戰疫
-
14天隔離畢業──選擇福音挑戰 The Jerusalema Challenges
-
為什麼草是綠的,天空如此翠藍
-
為什麼選擇到越南
-
比較西貢河和淡水河:何以西貢河船忙,淡水河無一帆?
-
雨季帶來的機會和疾病
-
塞車學經濟──在QL51國家大道
-
為護士阿棉辦的預產午宴
-
異國熟悉的朋友
-
醫療的魂魄
-
遠距有愛情
-
梵谷陪你的早上
-
鄰居的小孩
-
地震般地相聚
-
和平的歌聲
-
在鄉野作上帝的手足
-
前面只有一座小橋
-
如果要想跨過那困難的逆水
-
搶救一位異國母親
-
疫情的期末考
-
慶祝國際護理師節
-
遠鄉的好消息
-
越是異鄉難為情
-
錯綜複雜的國際醫療
-
記錄美麗的人生
-
崎嶇道路有牛群
-
疫起生命力
-
我們是全球醫療的家族
-
何時打開封閉的心
-
健康識能是疫情的解藥
-
感謝超前佈署的前輩
-
甚麼時候醫院的門還開著?
-
今天醫生還會來嗎?
-
腳步聲漸近的巨腳惡魔
-
彩虹不和病毒捉迷藏
-
開始疫苗施打的一天,勝利V ~Day──Vaccination Day
-
疫苗和病毒的選擇
-
雨季帶來的發燒
-
病毒幫我們上的課
-
平凡中得恩典
-
誰會關心遙遠的陌生人?
-
非常時候的病痛
-
醫生和病人的緣分
-
自由人權和公眾利益難平衡
-
病毒或我們給自己的處罰?
-
雷神的午後
-
打了疫苗抗體能撐一輩子嗎?
-
離開胡志明的最後晚餐?
-
和越南一起渡過難關
-
穿越的醫療
-
天堂關門的一天
-
新隆平小鎭
-
眞情無敵
-
胡志明的疫亂情迷
-
為他祈禱
-
遠比想像還要美麗
-
台灣遠水來急救烈火
-
挑燈夜戰疫群雄
-
無題──越南向台灣求援
-
我們不能打烊
-
讚越南的白色光芒
-
手上沒有玉蘭花的十字街頭女人
-
宵禁的夜晚
-
荒漠的解藥
-
南方醫生的囑咐
-
即時除疫神拍手
-
一種病毒百種月亮
-
誰來幫她度過難關?
-
深夜的救護車聲
-
一疫見眞情
-
異於白色的巨塔
-
又是無雲的午后
-
有緣陪他28天
-
尙未完成的夜晚
-
醫院需要吃靑菜
-
看見天使般義工
-
珍惜著老師的來信──「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
神來伸援手
-
Bác sĩ醫生在那裡?
-
感謝神兵已駕到
-
請努力呼吸爭口氣
-
疫病狂想曲
-
幫她從絕望中脫險的耶穌和十字架
-
醫師的抉擇
-
糾結的國際醫療
-
人有善緣天賜慈惠
-
澎洽澎洽的心聲
-
當我所愛的人得了新冠肺炎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
-
成语故事
佚名(著) -
錯別字互動遊戲
郭劍鋒,李仕浣校長(編) -
網路小說的法則(2)
Yu Han-ryeo(著);nokcy(著);Hammi(譯) -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陶國璋、趙善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