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劉昭民 (編)
- 書籍分類: 天文、地球科學 ; 中國/臺灣歷史 ; 文學院
-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570525656
中華氣象學史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中華氣象史不但是中國科技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一部重要的文化遺棄,在世界氣象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國人不可不加以重視。
本書將中國殷商以來,各朝代的氣象學術和氣象學思想加以考證、解釋和評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降水理論以及其他氣象學思想、氣象觀測儀器和觀測工具發明的經過、天氣預報方法的演進、中國先民對各種天氣現象的認識等等,內容豐富。本書為國內第一本氣象學史專書,可供研究中國科技史以及氣象學史者參考。
- 目錄
-
氣象縱貫-劉君燦序
-
再版自序
-
緒論
-
第一章 殷商時代(成湯十八年~紂王三十二年,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122年)-氣象學思想開始萌芽,並已有氣象紀錄和風信的觀測
-
第二章 周朝時代(周武王十三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22年)-開始把天文與氣象結合起來以及對各種天氣現象加以解釋。並觀測自然界現象,以預測天氣
-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代(周平王四十九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722年~西元前221年)-開始有八種風向的區分以及雲狀的分類。節氣和物候的內容也更加豐富
-
第四章 秦漢時代(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東漢靈帝中平二十四年,西元前221年~西元220年)-完成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開始有濕度的觀測,並發明銅鳳凰和相風銅烏
-
第五章 三國及晉朝時代(魏文帝黃初元年~東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20年~西元420年)-懸土炭,測驗空氣的濕度,以預測晴雨,相風銅烏改為相風木烏
-
第六章 南北朝至隋代(宋武帝永初元年~隋恭帝義寧元年,西元420年~西元617年)-論霜的預報法以及雪霰的成因
-
第七章 唐至五代(唐高祖武德元年~後周世宗顯德七年,西元618年~西元960年)-詳細分析日暈之結構,將風力分成十個等級,將風向區分成二十四個方位,使用相風旌觀測風向
-
第八章 宋代(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南宋端宗景炎二年,西元960年~西元1277年)-氣象學術蓬勃發展的時代
-
第九章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開始將占候歌諺加以韻語化
-
第十章 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占候諺語更加豐富,明末以後中國之氣象學術開始落在西人之後
-
第十一章 清代(清世祖順治元年~清宣統三年,西元1644年~西元1911年)-中葉以後氣象學術最落後的時期
-
第十二章 民國成立以後(西元1912年~)-國人開始自辦氣象事業,氣象學術有長足的進步
-
第十三章 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
第十四章 餘論
-
第十五章 論中國之氣象學術後來停滯不前的原因
-
附錄 中華氣象學史大事年表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
-
當快樂腳不再快樂:認識全球暖化
汪中和(著) -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王彬彬(著) -
童趣二十四节气
吴冠英(著);吴冠英(繪) -
追風:氣象神算李富城
李富城(著);鄭雪如(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