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蔡振家 (著)
- 學科分類: 藝術類
- 書籍分類: 表演藝術 ; 傳播暨藝術學院
-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11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860271560
- DOI: 10.6327/NTUPRS-9789860271560
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站在科學與藝術的分水嶺 向奧立佛薩克斯致敬之作
文學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有許多面向,多樣的題材與表現方式,足以讓閱聽者涵泳其間,樂此不疲。蔡振家所謂的「另類閱聽」,倒不一定是因為這些藝文作品本身有多麼另類,而是因為採取了不太尋常的閱聽方式:病理觀點。
本書所探討的疾病以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嗓音異常)為限,因為這些疾病跟表演藝術的關係較為直接。既以「另類閱聽」為題,自然無意對於表演藝術作品提出「唯一」的詮釋,而是拋出一些跨領域的研究議題或思考方向。
人人都會生病,沒什麼大不了。然而,當蔡振家提到《牡丹亭》的主角杜麗娘可能患有躁鬱症、作曲家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可能跟他的神經梅毒有關,這種說法不免引起一些藝文人士的反感。另一方面,當他在課堂上提到搖滾歌手柯提斯(Ian Curtis)患有癲癇時,學生粉絲們倒是紛紛點頭,興致盎然。
患有躁鬱症的藝術家,棘手的原因並不是缺乏治療的手段,而是「很難決定要不要治療」,因為,開藥抑制了輕躁的症狀,恢復健康之後,藝術家便有可能失去靈感的泉源──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某些情況下,身心健康與藝術才華就是這樣的關係。
本書的寫作,深受薩克斯的多本著作所影響,希望能夠兼顧病理、生理、藝術評論,以及社會文化敘事。書中有些註腳篇幅較長,側出旁枝、另闢議題,這種作法參考了薩克斯《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等書,可以算是蔡振家「向大師致敬」的嘗試。
本書探討的議題分為四個範疇:
(一)藝術家的疾病
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對於創作與表演究竟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疾病為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帶來創作靈感,成為表演藝術「風格化」的助力,通往各種奇幻、極端的藝術境界。這些虛擬的世界,足以讓健康而平凡的閱聽者「心嚮往之」。
(二)病態的美學
在舞台上呈現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只是忠實地把症狀演出來嗎?表演藝術如何再現疾病?舞台上的疾病,常常只是一個可供發揮的題材,它們並不是藝術的終點。本書藉由跨劇種、跨文化的比較,重新思考各個藝術品類的本質。
(三)生理學與病理學
為了分析表演藝術作品中的種種病態,必須納入知性而客觀的自然科學視角。本書中述及一些神經/精神疾病與音聲異常、大腦與發聲器官的功能,並以演化生物學稍加串連敘述──誠如生物學家所言:少了演化思維,生物學簡直一點意義也沒有。
(四)閱聽行為與社會歷史視角
想要探討藝術的演化、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當然不能忽略世人對於藝文作品的認知與接受,而當我們站在社會、歷史的視角來俯瞰表演藝術與醫學時,各學科之間/之中的歧見也為之浮現,彼此對話。
文學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有許多面向,多樣的題材與表現方式,足以讓閱聽者涵泳其間,樂此不疲。蔡振家所謂的「另類閱聽」,倒不一定是因為這些藝文作品本身有多麼另類,而是因為採取了不太尋常的閱聽方式:病理觀點。
本書所探討的疾病以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嗓音異常)為限,因為這些疾病跟表演藝術的關係較為直接。既以「另類閱聽」為題,自然無意對於表演藝術作品提出「唯一」的詮釋,而是拋出一些跨領域的研究議題或思考方向。
人人都會生病,沒什麼大不了。然而,當蔡振家提到《牡丹亭》的主角杜麗娘可能患有躁鬱症、作曲家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可能跟他的神經梅毒有關,這種說法不免引起一些藝文人士的反感。另一方面,當他在課堂上提到搖滾歌手柯提斯(Ian Curtis)患有癲癇時,學生粉絲們倒是紛紛點頭,興致盎然。
患有躁鬱症的藝術家,棘手的原因並不是缺乏治療的手段,而是「很難決定要不要治療」,因為,開藥抑制了輕躁的症狀,恢復健康之後,藝術家便有可能失去靈感的泉源──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某些情況下,身心健康與藝術才華就是這樣的關係。
本書的寫作,深受薩克斯的多本著作所影響,希望能夠兼顧病理、生理、藝術評論,以及社會文化敘事。書中有些註腳篇幅較長,側出旁枝、另闢議題,這種作法參考了薩克斯《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等書,可以算是蔡振家「向大師致敬」的嘗試。
本書探討的議題分為四個範疇:
(一)藝術家的疾病
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對於創作與表演究竟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疾病為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帶來創作靈感,成為表演藝術「風格化」的助力,通往各種奇幻、極端的藝術境界。這些虛擬的世界,足以讓健康而平凡的閱聽者「心嚮往之」。
(二)病態的美學
在舞台上呈現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只是忠實地把症狀演出來嗎?表演藝術如何再現疾病?舞台上的疾病,常常只是一個可供發揮的題材,它們並不是藝術的終點。本書藉由跨劇種、跨文化的比較,重新思考各個藝術品類的本質。
(三)生理學與病理學
為了分析表演藝術作品中的種種病態,必須納入知性而客觀的自然科學視角。本書中述及一些神經/精神疾病與音聲異常、大腦與發聲器官的功能,並以演化生物學稍加串連敘述──誠如生物學家所言:少了演化思維,生物學簡直一點意義也沒有。
(四)閱聽行為與社會歷史視角
想要探討藝術的演化、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當然不能忽略世人對於藝文作品的認知與接受,而當我們站在社會、歷史的視角來俯瞰表演藝術與醫學時,各學科之間/之中的歧見也為之浮現,彼此對話。
- 目錄
-
推薦序 — 坐看雲起
-
推薦序 — 創作,腦病,與缺陷人生
-
推薦序 — 音樂與大腦
-
推薦序 — 跨領域的另類發聲
-
推薦序 — 並非如您所見
-
自序 — 站在分水嶺上,遙望
-
凡例
-
疾病為什麼會出現在舞臺上?
-
以假當真的診斷與另類詮釋
-
創作靈感與大腦疾病
-
作曲家的梅毒
-
從瘋狂場景管窺歌劇與戲曲的特質
-
瘋癲症狀與戲曲程式
-
跨劇種與跨行當的「踰越」
-
孫悟空的妥瑞症
-
杜麗娘的躁鬱症
-
亂世英雄的病史 — 兼論配角
-
令醫師皺眉的表演者嗓音
-
聲帶的奧祕,水知道
-
嗓音中的雜質
-
京劇花臉的「銅錘」與「架子」
-
憤怒.吼叫.脊椎穩定性
-
從per sona 到personality
-
假嗓、煙嗓子的文化
-
大學生與碩士生對於「病態歌聲」的聆聽反應
-
朝向「怪誕」與「病態」的表演美學
-
後記
-
附錄:《另類閱聽》第一個副產品 — 記「浪人創造社」創社始末
-
圖表出處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