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準個體時代的寫作: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小說研究

0 人評分過此書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針對九○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本書以多元的、立體的視角揭示九○年代小說的文化景觀。與以往「作品──社會」二分式的孤立的、機械的研究不同,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傳播學、心理學等理論,全面打通了文學的內外分界,真正把文學納入社會文化肌體的整體動態系統中予以考察,從而揭示出特定時段文學主體的獨特生存境遇。

本書包括導言和十六章正文,對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大陸的小說創作進行系統研究。

上編側重對九○年代的小說生產進行體制分析和文化分析,涉及作者的寫作方式、文化與文學思潮、小說的主題與題材、小說的傳播環境等重要問題,力圖對特定時段內的文學空間進行宏觀分析。

下編分析九○年代小說的「寫物主義」、「日常敘事」、「模糊審美」、「文體演變」、「反諷修辭」、「敘事視角」等問題,是對九○年代小說審美特質的研究。

這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答辯時的題目為《九○年代小說與城市文化》,提交答辯的是「導言」加上「下編」中除去「寫物主義」和「邊際寫作」之外的六章,字數約十一萬,這些章節意在闡述「城市投影與敘事危機」的核心命題。一九九九年夏天到山東大學執教後,為本科生開設了必修課《中國當代文學》和選修課《九○年代小說研究》,選修後一門課的學生相當踴躍,居然占到了文學院一個年級學生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對以前從來沒有登過講壇的我是很大的鼓勵。在忙忙碌碌的教學之餘,又花費了大量時間閱讀新作品,對論文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與補充,對理論框架和邏輯結構都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一九九七年我就開始了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一轉眼六年時光就這樣匆匆流走了,可論文中依然留有許多遺憾。

一九九六年,我有幸成為潘旭瀾先生門下當時唯一的在讀弟子。記得我最初的論文選題是《魯迅精神的當代命運中國當代作家的人格研究》,研究對象鎖定為魯迅學生輩的馮雪峰、胡風、蕭軍、黃源、許欽文等人,意在解剖他們在建國以後的歷史命運與人格選擇。先生對這一選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遺憾的是,基於資料積累、知識儲備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在準備了一年多時間後,最終選擇了暫時地放棄。這一選題而今也成了我的一筆「心債」。

為了完成這一選題,我閱讀了三千萬字以上的九○年代小說作品。記得那時我成天像著魔了一樣,跑到五角場科技圖書公司三樓的「天地圖書」,大量地選購八折的新書,甚至到了碰到新作品就買的程度。就這樣縮衣節食,在沒有任何外部經濟支援的情況下,我靠著獎

國際計量

TOP
準個體時代的寫作: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小說研究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