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支離破碎的團結:戰後台灣煉油廠與糖廠的勞工

0 人評分過此書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台灣有沒有貨真價實的勞工運動?台灣勞工是否存在階級意識?

面對這樣的提問,很多人或許會直接給予否定的答案。台灣勞工向來給人安份認命的印象,「愛拚才會贏」、「黑手變頭家」是傳統台灣勞工的典型,彷彿勞工們並沒有意識到、也不在乎自己的權利;甚至還因此間接縱容了統治者、資本家的剝削。但事實上,台灣勞工們的確不斷透過種種隱而不顯的抵抗策略,努力在歷史中找回自身的能動性。本書將主角鎖定在台灣煉油廠與糖廠的勞工,企圖透過他們的故事,呈現台灣勞工抗爭歷史的縮影。

台糖跟中油是兩個非常特殊的案例,兩者在日治時期皆為民營企業,卻在國民政府接受台灣後一夕成為國營企業,也意外成為國民黨部屬黨工和情治人員的重點單位,在原本的勞資關係之外,工廠內部儼然呈現黨國體制縮影,以及複雜的族群政治關係。本書將兩群勞工的故事,置於戰後台灣由農業威權主義蛻變為後工業民主化的歷史背景中,除了黨國體制的控制,其間重要的歷史階段,如冷戰時期反共、對美援的依賴、經濟結構的變革、政治上的民主化、社會運動的興起與轉型,都是台灣戰後歷史的重要章節,也對勞工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部關於國營事業勞工的歷史考察當然不能宣稱涵蓋其他類型的勞工,本書只是意圖透過呈現勞工如何在漫長的戰後歲月中,利用各式各樣隱而不顯、甚或不為人知的抵抗策略,努力在歷史的脈絡中展現自身的能動性,透過既有理論,理解台灣勞工如何創造自身的歷史與階級;同時也企圖運用台灣經驗,形塑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勞工階級形構模型。

本書以社會學角度,帶領讀者認識戰後台灣國營事業勞工,以及他們是如何在一種被稱為「支離破碎的團結」情境下,運用種種隱蔽的抵抗行為,形成了自己的階級意識;一方面為戰後歷史賦予新的角度,也為勞工研究提供在地的脈絡。

目標讀者群
1.關心勞工議題的讀者
2.關心台灣工運、社運歷史及發展脈絡的讀者
3.關心國營事業歷史及現況的讀者

國際計量

TOP
支離破碎的團結:戰後台灣煉油廠與糖廠的勞工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