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書首先在對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內涵把握的基礎上,總結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並給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大啟示。建立SWOT-NPEST分析框架,分析江西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先的宏觀條件,並建立指標體系定量分析江西省在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人居環境、生態制度等方面具備的領先優勢。同時,對未來江西省生態發展情況進行了預測分析,並對江西構建生態型城市提出對策建議。
- 目錄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国外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展
- (二)我国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展
- 二 现有观点综述
-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途径的研究
-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 (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
- (五)关于生态优势转化
- 三 现有观点的评价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趋向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与典型案例比较法
- (二)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
- (三)SWOT-NPEST分析
- (四)实证分析法
- (五)专家会议咨询与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五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第六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特色
- 二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优势转化的内涵
-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形成背景
- 一 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由之路
- (一)原始文明
- (二)农耕文明
- (三)工业文明
- (四)生态文明
- 二 对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 (一)资源约束趋紧
- (二)环境污染严重
- (三)生态系统退化
- 三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 四 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 五 吸取国际经验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
- 一 基本内涵
- (一)本体性内涵
- (二)主导性内涵
- 1.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 2.强化生态意识建设
- 3.强化生态制度建设
- 4.强化生态行为建设
- (三)扩展性内涵
-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 2.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
- 3.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
- 4.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
- 二 本质要求
- (一)转变发展思路
- (二)优化发展目标
- (三)转变发展模式
- 1.循环经济
- 2.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 (四)优化发展路径
-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 3.鼓励发展生态科技
- 4.完善生态评价体系
- 第三节 生态优势转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一 基本内涵
- 二 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转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人地关系理论
- 三 供给需求理论
- 四 生态经济学理论
- 五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 六 生态学理论
- 七 生态足迹理论
- 第二节 国外经典模式
- 一 欧美模式
- (一)英国模式——低碳经济发展计划
- 1.强化低碳政策的引导作用
- 2.提高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
- 3.大力发展和推行使用低碳能源
- 4.政府以身作则
- 5.重视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
- 6.强化对国民的宣传和教育
- 7.引导社会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 (二)美国模式——绿色能源行动计划
- 1.遴选推进新能源政策的有力领导者
- 2.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 3.支持新能源发展
- 4.发展能效技术
- 5.构建全世界最大的统一智能电网体系
- 6.通过新能源产业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 二 日韩模式
- (一)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
- 1.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
- 2.大力推进低碳创新科技
- 3.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
- 4.大力推行制度革新
- 5.积极创建低碳行动示范试点
- 6.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 (二)韩国模式——绿色增长战略
- 1.推行组织机构建设,强化领导和管理
- 2.制定绿色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的发展路径与重点领域
- 3.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转型
- 4.促进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支持与创新,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
- 5.实施标识警告制度,规制能耗产品的使用与排放
- 6.出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规划,明确绿色战略的目标与抓手
- 三 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模式
- (一)印度模式——八大计划推进低碳发展
- 1.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太阳能
- 2.推动企业节能,实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计划
- 3.注重生活节能,推行可持续生活环境计划
- 4.注重水资源的利用,实施水资源计划
- 5.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喜马拉雅山生态系统保护计划
- 6.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实施绿色印度计划
- 7.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可持续农业战略
- 8.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实施气候变化战略研究计划
- (二)巴西模式——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
- 1.鼓励发展生物燃料产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2.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推广燃料乙醇的使用
- 3.制定生物燃料标准、建立认证体系
- 4.运用价格手段,强化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
- 5.支持应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 6.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解决国内资金短缺难题
- 7.不断加大国际贸易,促进生物能源出口
- 四 国外经验启示
- (一)强化公共产品的管理与政策制定是根本出发点
- (二)发展高新技术,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是重要抓手
- (三)有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是关键所在
- (四)培养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是根本途径
- (五)提高民生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
- 第三节 国内实践经验
- 一 福建省实践经验
- (一)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概况
- (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 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 2.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3.加大实施“四绿”工程力度
- 4.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 5.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
- 6.支持减排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 7.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 8.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
- (三)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向
- 1.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 2.发展低碳经济,着手开展碳汇建设
- 3.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开拓环保新领域
- 4.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5.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 6.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
- 二 广东省实践经验
- (一)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 (二)广东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1.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与水源性缺水问题并存
- 2.森林生态系统效能低
- 3.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 4.水土流失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 5.乱采乱挖情况严重
- 6.近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7.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 (三)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措施
- 1.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 2.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 3.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规划项目
- 4.自然保护区建设
- 5.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 6.林业生态建设
- 7.城市森林建设
- 8.林业生态保护
- 三 山东省实践经验
- (一)山东省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 (二)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1.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2.环境污染严重
- 3.生态环境脆弱
- 4.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 5.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6.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 (三)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规划措施
- 1.以总量减排为抓手,倒逼“转方式、调结构”
- 2.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实现全省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3.突出重点,实现大气污染防治新突破
- 4.典型示范,把土壤污染防治摆上重要位置
- 5.海陆统筹,加强海洋及港航污染防治
- 6.分类指导,全面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
- 7.规范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 8.建立完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 9.实施基础、人才、保障工程,提高全省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
- 10.开展环境瓶颈问题解析与突破,积极推动环境科技与产业发展
- 四 安徽省实践经验
- (一)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 (二)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1.经济因素
- 2.环境因素
- 3.社会因素
- (三)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规划措施
- 1.科学开发国土,构建主体功能明确的区域发展体系
- 2.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
- 3.坚持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
- 4.坚持文明先行,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
- 5.坚持以民为本,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
- 6.坚持绿色发展,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
- 7.坚持节约集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体系
- 五 广西实践经验
- (一)广西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 (二)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1.污染物排放总量大,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 2.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 3.体系仍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 4.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科技支撑不强
- (三)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规划措施
- 1.实施区域环境保护总体战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 2.持续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3.深化重点流域污染综合防治
- 4.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
- 5.大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 6.加强陆地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 7.加大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力度,恢复生态服务功能
- 8.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 9.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 10.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 第四章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江西省绿色发展指数省域比较[1]
- 一 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 二 全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情况
- 三 省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特点
- (一)东部省份的绿色发展状况最好,经济增长绿化度优势明显
- (二)西部省份资源环境优势显著,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 (三)中部省份缺乏突出优势,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四 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动态比较
- 第二节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分析
- (一)生态优势
- (二)基础条件优势
- (三)生态产业优势
- (四)政策优势
-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劣势分析
- (一)经济劣势
- (二)社会基础条件劣势
- (三)技术劣势
-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分析
-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威胁分析
- 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NPEST矩阵分析
- (一)SWOT-NPEST分析矩阵
- (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 第三节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部层次分析
- 一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 (一)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整体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 2.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 3.导向性与创新性
- (三)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 (四)指标选取及其解释
- 1.生态经济
- 2.生态环境
- 3.生态制度
- 4.生态文化
- 5.生态人居
- (五)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
- 1.无量纲化处理
- 2.熵权赋值法
- 3.指标权重的测度
- 二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情况
- (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平稳状态
- (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领域全面提升
- (三)约半数指标呈上升趋势
- 三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层分析
- (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层次分析
- (二)生态文明建设地区差异分析
- 四 江西省地级市生态文明指数对比分析
- 五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动态比较
- (一)江西省2003~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
- (二)江西省2003~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地区差异
- 1.南昌市
- 2.景德镇市
- 3.萍乡市
- 4.九江市
- 5.新余市
- 6.鹰潭市
- 7.赣州市
- 8.吉安市
- 9.宜春市
- 10.抚州市
- 11.上饶市
- 第五章 江西省生态效益转化的动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模型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测度模型
- (一)生态足迹模型
- 1.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
-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
- 3.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 4.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公式
- (二)生态效益综合变动系数模型
- (三)生态效益转化率模型
- 第二节 江西省生态供需平衡分析和生态效益转化率测度
- 一 生态供需平衡分析
- 二 生态效益转化率测度
- (一)生态需求转化
- (二)生态供给转化
- (三)供需平衡转化
- 第三节 江西省生态效益转化率的动态对比分析
- 一 生态足迹-生态效益转化率
- 二 生态承载力-生态效益转化率
- 三 生态赤字-生态效益转化率
- 第六章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优势转化的实现途径
- 第一节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思路
- 一 转变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省发展升级的全局
- 二 调整产业结构,将壮大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抓手
- 三 编制总体规划,将生态文明创建示范活动作为转型龙头
- 四 健全体制机制,将考核体系和政绩观改变作为创建主线
- 五 转变生活方式,将全民参与作为创建手段
- 第二节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 一 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
-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划
- 1.构建以“一群两带三区”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 2.构建以“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 3.构建以“一湖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 (二)实施城镇空间优化布局
- 1.做大做强“一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 2.夯实“一片”:赣中南生态城镇协调发展片
- 3.打通“两带”:沪昆、京九城镇密集带
- 4.精细发展“三区”: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
- 5.向外扩展“四轴”:向莆、沿长江-九景衢、济广高速(206国道)、厦蓉(323国道)沿线城镇发展轴
- 二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 (一)调整产业结构
-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2.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4.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 5.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 (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 1.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3.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1.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 2.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 三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
-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 1.紧抓工业节能技术升级
- 2.提高交通节能效率
- 3.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 4.建立节能示范单位,推行公共机构节能
- (二)全面推动节约用水
- 1.提高工业用水复用率
- 2.提倡使用雨水、中水和循环水
- (三)深入开展节地节材
- 1.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 2.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
- 3.降低材料消耗
-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 1.提升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 2.完善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 3.形成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的循环体系
- 4.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再制造技术
- (五)努力抓好能源资源节约重点工程
- 四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一)加大生态建设
- 1.大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 2.加大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
- 3.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 (二)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
- 1.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
- 2.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 3.加强固体废弃物的治理
- 4.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
- 五 培养生态文明文化
- (一)示范引导低碳生活方式
- (二)积极营造低碳生活方式
- 1.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改变传统高碳运输模式
- 2.严格落实低碳建筑标准,打造低碳绿色居住方式
- 3.加大节能家电推广,全面降低家电能耗
- 4.严格执行“限塑令”,系统解决白色污染
- 5.严格执行生态旅游景区生态保护法,科学引导民众低碳旅游
- 6.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引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
- 7.加大农村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生活碳排放
- (三)加强舆论宣传
- 1.加强低碳生活方式教育
- 2.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培训
- 3.扩大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 第三节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 一 功能导向途径
- (一)功能规划与生态功能区相结合
- 1.实施不同类型功能区规划
- 2.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 3.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 (二)积极建设绿色智慧城市
- 1.规划建设昌赣研发创新带、产业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带动区
- 2.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
- 二 产业导向途径
- (一)开发绿色农业生产链
-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 2.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 3.节约、集约使用农业生产资源
- 4.创建循环农业生产基地
- 5.提高循环农业产业化水平
- 6.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体系
- 7.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 (二)培育发展低碳工业体系
- 1.加大涉重金属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 2.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 3.完善工业企业的产业链
- (三)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
- 1.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名省
- 2.提升金融服务辐射力、带动力和凝聚力
- 3.推动物流产业绿色转型
- 4.加快发展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业
- 5.提升便捷的生活性服务业
- (四)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链
- 1.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建链”
- 2.重点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 三 园区建设途径
- (一)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 (二)创建“城市矿产”经济示范基地
- (三)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和园区布局
- 四 示范创建途径
- (一)推进生态示范建设
- 1.推进生态示范村建设
- 2.推进生态示范城镇建设
- 3.推进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 (二)构建循环经济示范区
- 1.建设循环型城市
- 2.建设循环型社区
- 3.建设循环型村镇
- 五 文化创建途径
- (一)强化科技、人才和教育的支撑作用
- 1.提升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
- 2.加强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 3.创建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
- (二)积极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
- 1.明确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重点
- 2.夯实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载体
- 六 制度导向途径
- (一)强化生态环境教育制度
- (二)落实生态保护法治
- 1.制定和完善涉重金属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 2.强化资源项目开发的生态监管
- 3.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三)推进环境事务的公众参与制度
- (四)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
- (五)探索建立双补偿机制
- 第四节 江西省生态优势转化的实现途径
- 一 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发展生态工业
- 二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三 整合力量,挖掘、保护、开发生态文化
- 四 对生态优势不明显地区,应积极运用资源再生产、再利用方式,积极进行生态补偿和涵养
- 第七章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优势转化的政策支持
- 第一节 建立协调机构
- 第二节 调整考核办法
- 第三节 健全法律法规
- 第四节 创建环境交易市场
- 一 建立碳交易市场
- 二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 第五节 健全控制型和激励性政策
- 一 落实双控目标
- 二 实施土地指标控制
- 三 实施倾斜投融资政策
- 四 实施灵活财税政策
- 五 实施差别定价政策
- 第六节 提高生态转化效率
- 一 积极扩大生态供给
- (一)提高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系统的供容力
- 1.在保证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前提下,适当将部分闲置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 2.按照循环经济原则,适当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 (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 1.利用中部崛起的机遇推动江西省生态优势发展建设
- 2.利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契机加快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 3.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实现联动发展
- 4.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深入分工协作
- 二 大力提高有效生态需求
- (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
- 1.改造提成传统产业
- 2.发展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 3.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 4.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 5.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1.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 2.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 3.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
- 三 提升生态优势转化能力
-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 1.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 2.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应用
- (二)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 1.落实合理开发与利用
- 2.加强管理与监督
- 参考文献
- 版權頁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