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揭開了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序幕,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的標誌性事件,新一輪對外開放究竟“新”在哪裡,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又如何體現這個“新”的內涵,本書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業開放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現實意義。
- 目錄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主要成员
-
课题组成员
-
导言
-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开放还有潜力吗?
-
第二节 美国全球经济治理战略意图的挑战
-
(一)TPP区域合作的出笼
-
(二)美欧自由贸易区谈判
-
(三)服务贸易协定谈判
-
第三节 中国:锐意改革,应对挑战,赢得机遇
-
第四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构想
-
(一)货物贸易转型战略思路与措施
-
1.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
-
2.探索灵活便利的监管模式
-
3.提升现代运输服务水平
-
4.推动区内区外联动发展
-
(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思路与措施
-
1.关于运输服务业开放
-
2.航空运输服务业
-
3.关于电信业开放
-
4.关于教育服务开放
-
5.关于医疗服务开放
-
(三)金融开放的措施建议
-
1.建议以构建自贸区离岸人民币中心为突破口实行资本账户开放
-
2.建议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本账户开放打基础
-
第一章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理论探讨及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现阶段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理论分析
-
(一)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
1.开放的部门和领域
-
2.开放的空间布局
-
3.开放的体制与政策含义
-
4.开放的方式
-
5.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平台角色与议题设置;公共品提供能力)
-
(二)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
1.边境开放的主要内容
-
2.境内开放的主要内容
-
(三)实现两个转变之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
1.从原来主要发展商品出口向进出口并重转变
-
2.从原来以吸引外资流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
-
3.从原来主要发展商品贸易向商品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
-
4.从政策优惠型加工贸易向国际通常的产业内贸易转变
-
5.从主要发展双边经贸关系为主向统筹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经贸合作方向转变
-
6.从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廉价的要素禀赋优势向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转变
-
(四)实现两个转变之二:转变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定位
-
第二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部环境分析
-
(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
1.TPP对中国经贸利益的影响
-
(1)贸易转移的风险将使我国经济福利受到严重损失
-
(2)高标准的进入门槛将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陷入两难境地
-
2.TPP对中国在亚太区域政治话语权的影响
-
3.TPP对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影响
-
(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
-
1.TTIP谈判的背景和重要内容
-
2.美欧启动TTIP谈判的主要动因
-
(三)服务贸易协定谈判
-
1.服务贸易协定谈判基本情况
-
2.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二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贸易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综合保税区
-
(二)自由贸易区
-
(三)综合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异同
-
第二节 上海综合保税区发展情况
-
(一)发展概况
-
1.上海外高桥保税区[2]
-
2.上海洋山保税港区
-
3.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
(二)政策优惠
-
1.税收优惠
-
2.外汇便利
-
3.集中报关
-
4.快速商检
-
5.存储期限
-
6.市场准入
-
7.财政扶持
-
(三)功能创新
-
第三节 综合保税区货物贸易发展“瓶颈”
-
(一)管理体制落后
-
(二)法制体系不健全
-
(三)监管方式滞后
-
(四)税收制度不完善
-
(五)转口贸易尚待培育
-
第四节 试验区货物贸易转型战略思路
-
(一)拓展贸易类型
-
(二)创新贸易业态
-
(三)升级贸易功能
-
(四)简化贸易监管
-
第五节 试验区发展布局建议
-
(一)试行“一区两园”
-
(二)设立“主辅区”
-
(三)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
-
1.创建双层管理体制
-
2.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
(四)探索灵活便利的监管模式
-
1.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
-
2.采取便利的监管手段
-
(五)建立健全贸易法制体系
-
1.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法》
-
2.引入国际商事仲裁制度
-
3.加强非市场规则体系建设
-
(六)加快完善财税配套政策
-
(七)提能升级现代运输服务
-
(八)推动区内区外联动发展
-
1.试验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互认
-
2.试验区与内陆地区合作共赢
-
第三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现状
-
(一)我国服务业贸易与投资新发展
-
1.服务贸易逆差出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
2.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有所改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逐步提升
-
3.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出现下降
-
4.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不合理
-
(二)WTO下的服务业开放
-
(三)CEPA和ECFA下的服务业开放
-
(四)FTA下的服务业开放
-
(五)上海市服务业开放概况
-
1.服务业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
2.服务贸易强势增长
-
第二节 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问题与挑战
-
(一)服务业开放的体制和机制壁垒难以突破
-
(二)开放不足与过度开放并存
-
(三)如何将开放与监管相结合
-
(四)如何将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相结合
-
(五)如何将协议开放与自主开放相结合
-
(六)如何将全面扩大深化开放与重点领域开放相结合
-
第三节 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重点部门
-
(一)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原则
-
1.与货物贸易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先开放
-
2.体现开放倒逼改革的行业先开放
-
(二)服务业开放的重点行业
-
1.通信服务业
-
2.海运服务业
-
3.航空运输服务业
-
4.医疗服务业
-
第四节 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开放关键点:理顺自贸区内外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
(一)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
-
(二)服务业“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内涵
-
(三)美国服务业“负面清单”的内容和制定原则
-
(四)我国制定“负面清单”可以遵循的原则
-
1.原则一:循序渐进、逐步开放
-
2.原则二:明晰对“国民”的定义
-
3.原则三:负面清单体现的服务业开放程度应与监管水平保持同步
-
4.原则四: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行业谨慎开放
-
5.原则五: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有限开放
-
6.原则六:涉及国防安全的行业禁止开放
-
第五节 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开放战略措施
-
(一)“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上海自贸区的挑战
-
(二)上海自贸区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措施建议
-
1.坚持对内对外统一开放
-
2.通过自贸区实现服务业开放的“条块结合”
-
3.进一步放宽自然人流动限制
-
4.及时总结上海自贸区实践经验,提升我国在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中的协商水平
-
(三)上海自贸区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可以重点突破的行业
-
1.运输服务业
-
2.电信业
-
3.航空运输服务业
-
4.教育服务
-
5.医疗服务
-
6.零售业
-
第四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分析和建议
-
第一节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及浦东金融创新回顾
-
(一)确立了正确的思路以及务实的自身定位,理顺了国家战略与上海金融发展的关系
-
(二)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市场规模不断提升
-
(三)具有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机构活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
(四)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生态良性循环
-
第二节 上海及中国金融改革“瓶颈”浅析
-
(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瓶颈”
-
1.区内金融功能与贸易服务功能的不匹配
-
2.金融功能与航运服务功能的不匹配
-
3.金融功能与总部经济发展的不匹配
-
4.金融功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匹配
-
5.金融功能与专业服务业发展的不匹配
-
(二)国家金融制度发展瓶颈问题
-
第三节 化解改革“瓶颈”:关于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定位思考
-
(一)中央就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完成了顶层设计
-
1.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中国经济管理模式的一项重大变革
-
2.法律制度保障为自贸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助力
-
(二)理顺政府边界与创新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
(三)理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之间的关系
-
(四)理顺上海自贸区金融发展定位与其他地区合作竞争的关系
-
(五)理顺金融效率与风险可控的关系
-
第四节 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
(一)自贸区应以解决国内金融改革瓶颈为己任
-
1.上海自贸区应是“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
2.上海自贸区是利用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战略转型的试验田
-
(二)自贸区金融改革要成为我国金融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
1.资本账户开放与自贸区所扮演的角色
-
2.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应助力上海稳步成为全球(或亚洲)金融中心
-
3.上海自贸区应成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区域金融合作的窗口
-
参考文献
-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