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南亭和尚全集編纂委員會 (編)
- 學科分類: 宗教類
- 書籍分類: 宗教研究 ; 文學院
- 出版社: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1986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EBK10200011497
南亭和尚全集(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要解、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意、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目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
再版自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
一、釋經名
-
二、釋譯人
-
三、解經文
-
(一) 顯了般若
-
1 略標綱要分
-
(1) 能觀入
-
(2) 所行行
-
(3) 觀行境
-
(4) 所得益
-
2 廣陳實義分
-
(1) 拂外疑
-
(2) 顯法體
-
(3) 明所離
-
① 遣除凡夫法
-
② 遣除聖人法
-
(A) 遣緣覺所修之十二因緣
-
(B) 遣聲聞所修之四諦法
-
(C) 遣菩薩所修六度法
-
(4) 辨所得
-
① 辨菩薩所得
-
② 辨諸佛所得
-
(5) 結歎勝能
-
(二) 秘密般若
-
1 牒前起後
-
2 正說咒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要解》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要解》
-
一、般若源流
-
二、仁王般若經及其注疏
-
三、仁王般若經的品類
-
四、仁王護國般若經的譯者
-
五、仁王般若經的內容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意》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意》
-
一、序品第一
-
二、觀如來品第二
-
三、菩薩行品第三
-
四、二諦品第四
-
五、護國品第五
-
六、不思議品第六
-
七、奉持品第七
-
八、囑累流通品第八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
-
一、釋經題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
-
二、釋人題
-
唐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
三、釋經文
-
(一) 序品第一
-
1 證信序
-
(1) 前五種成就
-
(2) 眾成就
-
① 比丘眾
-
② 比丘尼眾
-
③ 菩薩眾
-
④ 在家眾
-
⑤ 七賢眾
-
⑥ 人王自在眾
-
⑦ 六欲諸天眾
-
⑧ 色界諸天眾
-
⑨ 諸趣眾
-
⑩ 變化眾
-
2 發起序
-
(1) 說經瑞相
-
① 世尊入定瑞
-
② 放光瑞
-
③ 諸天雨花瑞
-
④ 地動瑞
-
(2) 大眾起疑
-
① 大眾起疑
-
② 匿王猜測
-
③ 波斯匿王因疑而問
-
④ 無能答者
-
⑤ 作樂供養
-
⑥ 世尊放光
-
(3) 光明召眾
-
(二) 觀如來品第二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世尊標示說法重點
-
(2) 波斯匿王請法
-
(3) 佛說菩薩諸行
-
(4) 釋其所以
-
(5) 波斯匿王起疑
-
(6) 世尊答釋
-
(7) 波斯匿王再問
-
(8) 世尊詳答
-
(9) 世尊告誠
-
(10) 世尊深歎般若
-
(11) 世尊讚歎般若無上
-
(12) 結顯
-
(13) 世尊反詰
-
(14) 波斯匿王答
-
① 約色心
-
❶ 三際俱無
-
❷ 三際即離
-
❸ 五蘊即離
-
❹ 四大即離
-
❺ 六處即離
-
❻ 三對合明
-
② 約事相
-
❶ 雙非以明
-
❷ 雙無以明
-
③ 約六度
-
④ 約知見
-
❶ 約相
-
❷ 約六根功用
-
⑤ 約廢指筌
-
(15) 世尊印可
-
(16) 大眾得益
-
(三) 菩薩行品第三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波斯匿王問
-
(2) 如來正答
-
① 答問云何修行
-
❶ 總標五忍
-
❷ 別釋五忍
-
A 伏忍
-
(A) 習種性——十住位
-
(B) 性種性——十行位
-
a 對治四倒
-
b 對治三倒
-
c 對治三世
-
d 結語
-
(C) 道種性——十迴向位
-
B 信忍——初二三地
-
(A) 四攝
-
(B) 四無量心
-
(C) 四弘誓願
-
(D) 三解脫門
-
C 順忍——四五六地
-
D 無生忍——七八九地
-
E 寂滅忍
-
F 十地等覺佛
-
(A) 法身
-
(B) 報身
-
(C) 化身
-
② 答云何化眾生
-
❶ 長行
-
A 總標
-
B 別明
-
(A) 歡喜地
-
(B) 離垢地
-
(C) 發光地
-
(D) 焰慧地
-
(E) 難勝地
-
(F) 現前地
-
(G) 遠行地
-
(H) 不動地
-
(I) 善慧地
-
(J) 法雲地
-
C 總結
-
D 禮讚供養
-
❷ 重頌
-
A 有三頌讚三寶
-
B 有二頌明四王
-
C 有二十一頌廣讚五忍
-
(A) 二頌半,伏忍,明三賢
-
(B) 五頌半,信忍,明初、二、三地
-
(C) 四頌,順忍,明四、五、六地
-
(D) 五頌,無生忍,明七、八、九地
-
(E) 一頌半,寂滅忍,明十地、等覺
-
(F) 二頌半,總明八、九、十地及等覺
-
D 有一頌,因果對明
-
E 有一頌半,結讚佛德
-
F 有一頌明法益
-
G 有半頌雙明禮讚
-
❸ 法利
-
A 現證利
-
B 宿命利
-
C 聞法利
-
(A) 總讚
-
(B) 别明
-
a 顯般若用
-
b 顯般若體
-
c 與眾生共
-
d 就路指歸
-
e 再示般若體
-
f 三示般若體
-
g 結示般若體
-
(C) 說者功德
-
(D) 法之功德
-
(E) 聽信功德
-
(F) 聽眾得益
-
③ 答以何相而住觀察
-
❶ 正說
-
A 徵答
-
B 別觀
-
(A) 五蘊如幻觀
-
(B) 諸受如夢觀
-
(C) 諸名如響觀
-
(D) 有為如焰觀
-
(E) 相待電月觀
-
(F) 緣成如泡觀
-
(G) 因成如雲觀
-
❷ 誡勸
-
❸ 結益
-
(四) 二諦品第四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波斯匿王問
-
① 請問
-
② 許說
-
③ 正說
-
❶ 一偈,二諦
-
❷ 一偈,真無俗有
-
❸ 一偈,以三性明
-
❹ 一偈,二而不二
-
❺ 一偈,一二叵得
-
❻ 一偈,解一諦二
-
❼ 一偈,世諦幻有
-
❽ 一偈,智愚異見
-
❾ 一偈,即一知多
-
④ 重申其義
-
❶ 菩薩了真化俗
-
❷ 誡勸無著
-
❸ 法隨於人
-
(2) 波斯匿王再問
-
① 問云何不離文字而行實相
-
② 答
-
❶ 即俗而真
-
❷ 示般若體
-
❸ 指示修法
-
❹ 總結前文
-
③ 波斯匿王三問
-
❶ 問
-
❷ 答
-
A 法隨機轉
-
B 結非一二
-
④ 廣讚般若
-
❶ 持一即多
-
❷ 功德難思
-
❸ 淨信受持功德
-
❹ 聞法得益
-
(五) 護國品第五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說護國法
-
① 許說
-
② 國有亂朕
-
③ 受持般若
-
④ 法事準備
-
⑤ 日課
-
⑥ 效果
-
(2) 重申亂由
-
(3) 得福免罪
-
(4) 引古為證
-
① 引頂生王
-
② 引斑足王
-
❶ 長行
-
❷ 偈頌
-
A 二偈,諸行無常觀
-
B 二頌,諸受唯苦觀
-
C 二偈,諸有皆空觀
-
D 二偈,諸法無我觀
-
❸ 普明王悟解
-
❹ 諸王悟解
-
❺ 斑足王悟解
-
A 聞法悟解
-
B 改過而遣諸王
-
C 棄國修道
-
③ 引過去諸王
-
(5) 大慈付囑
-
(6) 聞法得益
-
(六) 不思議品第六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示行果
-
(2) 散花供養
-
① 散花成座
-
② 散花成臺
-
③ 散花成城
-
(3) 眾興讚願
-
(4) 歎法囑付
-
(5) 再示不思議境
-
(6) 聽眾得益
-
(七) 奉持品第七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問答奉持
-
① 問
-
② 答
-
❶ 奉持護出世行
-
A 長行
-
(A) 總標
-
(B) 別釋
-
a 習種性——十住位
-
(a) 發心住
-
(b) 治地住
-
(c) 修行住
-
(d) 生貴住
-
(e) 具足方便住
-
(f) 正心住
-
(g) 不退住
-
(h) 童真住
-
(i) 法王子住
-
(j) 灌頂住
-
b 回溯十信位
-
c 性種性——十行位
-
(a) 標位行
-
(b) 明對治
-
(c) 明所修
-
(d) 總結
-
d 道種性——十迴向位
-
(a) 總標
-
(b) 别釋
-
Ⓐ 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
Ⓑ 不壞迴向
-
Ⓒ 等一切諸佛迴向
-
Ⓓ 至一切處迴向也
-
Ⓔ 無盡功德藏迴向也
-
Ⓕ 一切平等迴向也
-
Ⓖ 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
Ⓗ 真實相迴向
-
Ⓘ 無縳、無著解脫迴向
-
Ⓙ 等法界迴向
-
(c) 對治
-
(d) 利他
-
(e) 結語
-
(f) 勝進
-
e 十地位
-
(a) 歡喜地
-
(b) 離垢地
-
(c) 發光地
-
(d) 焰慧地
-
(e) 難勝地
-
(f) 現前地
-
(g) 遠行地
-
(h) 不動地
-
(i) 善慧地
-
(j) 法雲地
-
f 檢討頓漸
-
g 總結
-
h 指歸
-
B 重頌
-
(A) 一頌重明三賢
-
(B) 十頌分明十地
-
❷ 奉持護世間行
-
A 災變起因
-
B 群起救災
-
C 付囑國王
-
D 自述化境
-
E 示救災法
-
(A) 持經息災
-
(B) 明災變
-
a 天變
-
b 星變
-
c 火災
-
d 時節變
-
e 風災
-
f 旱災
-
g 賊害
-
F 結災變多端
-
G 顯禍福因
-
(A) 問
-
(B) 答
-
a 禍因惡積
-
b 福因般若生
-
c 舉喻
-
d 合法
-
H 誡策諸王
-
I 結禍福因
-
J 政教交護
-
(A) 護國
-
(B) 承諾
-
(C) 咒因
-
(D) 咒語
-
(E) 印讚
-
(F) 護教
-
(G) 神眾發願
-
(H) 國王出家
-
(2) 聞法獲益
-
(八) 囑累品第八
-
1 解品題
-
2 釋經文
-
(1) 叮囑護持
-
① 正囑護持
-
② 廣明諸誡
-
❶ 自恃破滅誡
-
❷ 國土破滅誡
-
❸ 法滅不久誡
-
❹ 隨因感果誡
-
❺ 橫制規章誡
-
❻ 受邪橫制誡
-
❼ 自作破國誡
-
(2) 聽眾感歎
-
(3) 請名勸持
-
(4) 總結奉行
-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