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新詩跨領域現象

0 人評分過此書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當理工遇上文學,如何以科學公式計量詩的職能轉換?│ 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如何探究混沌與詩、以及詩與質能、色空、有無、虛實、與多一的關係? 詩從「詞語」轉向「圖像」的轉向,與當今數位媒體的多元複合特性如何與詩結合? 杜十三的跨領域行徑如何實踐?其小詩與圖像的互動具備什麼意涵? 以向陽的散文詩和臺語詩為例,看向陽的「難題」何在? 從拉康鏡象說及左右腦分工說切入,看路寒袖創作的不安定動態性,與臺灣圖像的歷史走向有何契合? 閩南語方言詩的拓展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為何? 朵思和羅英兩人的詩作,在情與欲呈現方式有何不同? 臺灣前行代詩人大規模「移花接木」地填補了「中國新詩史」中五○、六○年代「尬尷的空檔」,何以臺灣中生代卻在「之後的30年」幾乎「被尬尷的忽略」? 從匱乏說怎樣看卞之琳的〈斷章〉? 詩人白靈從「跨質能」、「跨媒介」、「跨語言」、「跨文體」、「跨地域」、「跨時空」等面相,以物理、醫學、心理學等理論切入,探究詩人與詩作的各種跨領域現象。

國際計量

TOP
新詩跨領域現象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