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0 人評分過此書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首部以人類學家兼記者的角度,重構災民與現場、歷史與社會現狀, 爬梳亞洲三大天災重建與重生的災後報告書! 災難發生那一刻,大地沒有停止吐息。 人們如在輪轉帶上那樣,規律且反覆地醒著睡著生活著。 沒有人知道某個機台將出現變化,機台上的人更不知道―― 這一秒就是命運的岔途…… ===================== ◎以記者、志工、人類學家觀察角度切入三個現場◎ 當日常變成無常,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成了斷垣殘壁中最重要的價值。阿潑帶著自身的九二一經驗,以及「阪神震災紀念」的偶遇,以記者筆法,兼容人類學家的觀察,完成書寫軸幅跨越東亞、二十一世紀初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災──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其災後重建的難處、倖存者們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變」與「信仰/信念」之間的關係。 三一一海嘯事發三個月後,她以記者身分訪談壓抑情緒表達的災民,儘管日本東北滿目瘡痍,災民仍在淒風苦雨的氛圍裡相信活著便有意義。汶川震後半年,中國對四川災區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闊斧展開,她以志工身分走入災區,與災民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更深的互動;她記錄災民對政府發放物資與援助,從期待到失落、再從憤慨到自立圖強的過程,他們從天災中學到的領悟是,日子終究得過、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亞海嘯的九周年紀念日,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回溯重構印尼亞齊人與天災、人為內戰、信仰之間的關係,侃侃而談的災民深信海嘯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探究災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與信仰的幫助下,重建災後心理◎ 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綜觀全貌,比方她寫東日本、四川、印尼亞齊災民心聲,三個國家不同民族性的歧異造就了不同的災後樣貌,她拋給了讀者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不同國家的災民的反應會不一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面對天災帶來的無常,書中提及日本東北普遍的壓抑與謙遜、中國四川災民怨而不懟的惆悵、印尼亞齊人因信仰而謙卑感恩的釋然……這之中,還回顧了日本面對海嘯與地震,又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相關經驗記取教訓,轉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勸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邊向台灣的九二一重建經驗者取經,同時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嘯而改變了國內局勢,水火不容的亞齊與雅加達當局解除內戰,並回頭省察伊斯蘭信仰與華人跨海至此,從掀起波瀾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現狀的歷史因由。 天災不會只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面刃,同時也帶來改變的機會。人定未必真能勝天,但是渺小的人類仍舊能從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只是把原本的城市復原回來。每一次的毀滅或許能帶來一次改變,改變的可能是不具實體形象的社會結構,也可能是族群關係。從記憶到遺忘,從遺忘再想起,在災難的創傷中感受生命、找回生活,便是人類面對日常的中斷時,奮力回到日常的路徑。 本書特色 一、報導寫作題材,忠實呈現田調成果 作者阿潑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本書極具前瞻性地以民族性、信仰為探討核心,擺脫制式書寫,以十數個人物的故事串連,相互對照出天災前後生活的改變,發人深省。 二、受訪者身分多元,呈現非官方版的災後紀實 天災的降臨是隨機還是有週期性?當日常中斷,修復日常的工作該如何進行?本書透過記者、科學家、救援志工、公職人員、司機、旅館老闆、校長、農人……等既為災民、亦為專業人士的對話,呈現有別於官方說法,最真實的災後樣貌。 三、以人類學角度探尋災民面對天災的心路轉折 災難改變了什麼?災難的發生實際上是破壞而重建的過程。三場天災的發生地分別為日本、中國與印尼,作者以重建的時間長短當作觀察軸心,探索民族性與信仰為災民日常的改變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書寫觀點極為特殊且少見。 書寫背景介紹 ◎關於二十一世紀亞洲三場天災◎ 「南亞海嘯」(印度洋大地震) 時間:2004年12月26日 地震規模9.1,地震及震後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死亡和失蹤人數至少29萬餘人,超過50萬人受傷。 「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 時間:2008年5月12日 地震規模8.3,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近9萬人失蹤或死亡、38萬人受傷。 「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地震) 時間:2011年3月11日 日本本州、北海道、九州及四國太平洋側共2000公里海岸線,共500公里的沿岸地區海嘯溯上高度超過10公尺,死傷近2萬人。

國際計量

TOP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