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書籍
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0 人評分過此書

    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 作者: 齊錫生 (著)
  • 學科分類: 史地類
  • 書籍分類: 世界史 ; 政治學 ; 文學院
  • 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17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570849660

可使用:0

線上閱讀中:0

下載閱讀中:0

借閱天數:0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 內容簡介
  • 目錄
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這段期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 特別是中國政府對美外交的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 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 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 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齊錫生最新專論《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完全解答 中華民族自從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建立現代化外交關係以來,八年抗戰最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顧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瓜分土地,控制中國的各種資源,但是到了1945年大戰結束時,中國的國家地位徹底改觀,列強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在主權和治權上,中國成為一個充分獨立自主的國家,在戰後新建立的國際秩序裡,中國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 導致此項蛻變的最關鍵因素是,中國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結為全球性戰略盟友,對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軸心國同盟,而其中特別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結盟。 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一書向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此外,《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嘗試把這段期間領袖人物的形象、個性、心理狀態、內心深處的盤算策劃等盡量予以呈現,舉凡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光甫、胡適等人的私人檔案,日記等等,都提供讀者極大的啟示。 延伸閱讀: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 《外交祕聞:一九六○年代台北華府外交秘辛》

國際計量

TOP
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若沒有可用的測量指標,代表資料尚在更新,近期將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