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徐刚 (著)
- 學科分類: 語言文學類
- 書籍分類: 語言學 ; 文學院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中國大陸
- 出版日期:2015
- 語文:簡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7301254035
训诂方法论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教材已经列入北京大学教材立项,本书不同与以往的训诂学教材,作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训诂学的发展和训诂学的研究成果。
- 目錄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引言:思想的觸角
- 第一章 傳統的思想與方法
- 1.0 引言
- 1.1 訓詁學的産生
- 1.2 研究活語言的傳統
- 1.3 探求語源的思想
- 1.4 探求文字本義的方法
- 1.5 語音系統的發現
- 1.6 反訓的思想
- 1.7 義疏之學的興起
- 1.8 古音學的發現和因聲求義的科學化
- 1.9 右文説
- 1.10 語法觀念
- 1.11 金石學的興起
- 1.12 高山仰止的清學
- 第二章 以形索義法
- 2.0 引言
- 2.1 什麽是“以形索義法”?
- 2.2 形訓與古文字
- 2.3 古書中的形訓
- 2.4 晚期文字與形訓
- 2.5 形訓與同義詞的辨析
- 2.6 形訓與字義的引申和假借
- 2.7 餘論
- 第三章 字根析義法
- 3.0 引言
- 3.1 字根析義法的原理
- 3.2 研究古書中的問題
- 3.3 推求某些已經失去的意義
- 3.4 解釋某些字的特殊意義
- 3.5 字根析義法的局限性
- 第四章 語源考證法
- 4.0 引言
- 4.1 語源考證法的原理
- 4.2 推求詞義的來源
- 4.3 推求事物命名之源
- 4.4 推求聯綿詞
- 4.5 推求轉語
- 4.6 文化同源詞
- 4.7 餘論
- 第五章 假借破讀法
- 5.0 引言
- 5.1 什麽是假借?
- 5.2 破讀的方法
- 5.3 假借字是一種用字習慣
- 5.4 假借字的條件
- 5.5 餘論
- 第六章 排比歸納法
- 6.0 引言
- 6.1 排比歸納法的原理
- 6.2 語詞的意義和語境的意義
- 6.3 餘論
- 第七章 連類推勘法
- 7.0 引言
- 7.1 同類語詞的推勘
- 7.2 同類事物的推勘
- 第八章 歷史分析法
- 8.0 引言
- 8.1 歷史分析法的原理
- 8.2 歷史分析法的條件
- 8.3 判定詞義的時代
- 第九章 結構分析法
- 9.0 引言
- 9.1 對稱結構
- 9.2 並列結構
- 9.3 語義結構
- 9.4 呼應結構
- 第十章 平行引申法
- 10.0 引言
- 10.1 平行引申法的原理
- 10.2 補證前人的釋義
- 10.3 平行引申的或然性
- 第十一章 異文比勘法
- 11.0 引言
- 11.1 出土文獻與傳世古書的比勘
- 11.2 古書異文
- 11.3 異文的去取
- 11.4 餘論
- 第十二章 方言參證法
- 12.0 引言
- 12.1 古書中的方言
- 12.2 古代方言的運用
- 12.3 現代方言的運用
- 第十三章 語法分析法
- 13.0 引言
- 13.1 語法分佈分析
- 13.2 語序分析
- 13.3 句法結構分析
- 第十四章 語用分析法
- 14.0 引言
- 14.1 《論語》首章的真義
- 14.2 “不亦……乎”的預設規則
- 14.3 預設規則的非典型表現
- 14.4 餘論
- 第十五章 其他方法舉要
- 15.1 互補考證法
- 15.2 内部考證法
- 15.3 實物驗證法
- 15.4 多角度研究
- 15.5 小結
- 第十六章 訓詁學的原則
- 16.1 實事求是,無徵不信
- 16.2 大膽懷疑,小心求證
- 16.3 如字優先,綜合權衡
- 參考文獻
- 跋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