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孙玉石 (著)
- 學科分類: 語言文學類
- 書籍分類: 中文文學評論 ; 文學院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中國大陸
- 出版日期:2010
- 語文:簡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7301180129
中国现代诗歌艺术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书是孙玉石文集之一。作者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剖析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现代新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有比较完整的描述。
- 目錄
-
题辞
-
重印的话
-
诗论编
-
郭沫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
-
一 我效法造化的精神,自由创造
-
二 艺术不应当是反射的而应当是创造的
-
三 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
-
四 艺术的要求不在求得自然的一片形似
-
五 美的艺术都受过一道灵魂的洗礼
-
六 打破模仿自然的恶习,朝着动的方向走
-
七 艺术美是诗人创造性想象的表现
-
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艺术追求
-
一 感情和情绪是诗的灵魂
-
二 把对生活美的感应升华为诗的激情
-
三 没有真和善的美就失去了美的价值本身
-
四 对艺术美和自然美关系的认识
-
五 完全的想象创造完美的艺术世界
-
六 由艰苦的锤炼迈向更美的目标
-
穆木天:中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
-
一 在理论贫困中崛起的美学沉思
-
二 纯诗观念的最初构建者
-
三 理论的反思与理论的命运
-
朱自清与中国现代解诗学
-
一 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诞生
-
二 朱自清对现代解诗学的倡导
-
三 现代解诗学的理论内涵
-
四 现代解诗学的实践原则
-
李健吾诗歌批评理论的现代性
-
一 自我发现: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
-
二 回到内在:批评价值标准的转向
-
三 隔膜与超越:两个经验世界的碰撞
-
批评编
-
《女神》艺术美的获得与失落
-
一 艺术退坡与审美价值的整体性
-
二 美的失落伴随美的获得而来
-
三 艺术美失落的原因探寻
-
朱湘的诗歌艺术
-
一 “我的前途满是荆棘”
-
二 “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
三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
李金发与中国初期象征派诗
-
一 西方象征派诗在中国最初的传播
-
二 中国象征诗的萌芽和产生
-
三 李金发:中国象征诗的启明星
-
四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追求
-
五 在象征派诗蓬勃的潮流中
-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
-
一 稚嫩而芜杂的幼芽
-
二 初期象征派诗的诞生
-
三 初期象征派诗的艺术探索
-
四 30年代现代派诗的勃兴
-
五 现代派诗人心态探求
-
六 寻找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
-
七 现代派诗人群的审美追求
-
八 现代主义诗歌的拓展与超越
-
九 “中国新诗”派诗人群的超前意识
-
十 在中西诗歌发展新的艺术交汇点上
-
《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
-
一 未完成的美学转折
-
二 现代派诗人群的必然选择
-
三 “荒原”意识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
四 在审美的契合中重建新的艺术平衡
-
论冯雪峰诗的人格构成及走向
-
一 我们歌笑在湖畔
-
二 人间的悲与爱的歌
-
三 从“湖畔”走向“高山”
-
四 一个光亮的灵魂
-
五 “我心中的爱又是怎样地燃烧着呵”
-
六 “我被圣洁的惊颤所刺痛”
-
七 “我们终于达到了这样的审美”
-
解诗编
-
读李金发的诗
-
夜之歌
-
温柔(四)
-
在淡死的灰里……
-
读戴望舒的诗
-
雨巷
-
寻梦者
-
致萤火
-
读卞之琳的诗
-
断章
-
白螺壳
-
圆宝盒
-
读何其芳的诗
-
预言
-
扇
-
古城
-
读林庚的诗
-
夜
-
读废名的诗
-
妆台
-
十二月十九夜
-
后记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