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报刊引导形成的社会公共舆论起着重新塑造社会认同的作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反抗传统文化、批判现实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重要工具。
本书以1930年的《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 “自由谈”两个典型的“舆论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这两个南北舆论阵地所继承历史脉络,凝聚的知识群体,关注的社会话题,以及在思想资源、思维特质、论证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等内涵,重新展现1930年代南北知识群体所引导的公共舆论的独特历史面向和精神世界。
- 目錄
-
导论
-
第一章 公共舆论的历史系谱、近代形态与自我理解
-
第一节 清议的历史系谱
-
第二节 晚清以降从清议到舆论的历史轨迹
-
第三节 1930年代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
-
第二章 公共空间里的公共舆论
-
第一节 《大公报》、《独立评论》与“星期论文”的开设
-
第二节 望平街、申报馆与上海言论空间的拓展
-
第三章 公共舆论中的知识分子
-
第一节 舆论空间的分裂
-
第二节 上海文人的自我意识
-
第三节 公共舆论与权力网络
-
第四章 公共舆论的义理与主题
-
第一节 理性与舆论
-
第二节 民意与舆论
-
第三节 启蒙话语的自我分化
-
第五章 公共舆论的价值取向与论述风格
-
第一节 “星期论文”与渐进主义的批评方式
-
第二节 “自由谈”与怀疑论式的思维特质
-
第三节 “星期论文”的论政风格
-
第四节 “自由谈”的言说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
-
孫子兵法全書
司馬志(著) -
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
張彥(Ian Johnson)(著);廖彥博,廖珮杏(譯) -
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施正鋒(編) -
老挝(Laos)
方芸,马树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