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何寶籃 (著)
- 學科分類: 藝術類
- 書籍分類: 電影 ; 傳播暨藝術學院
- 出版社: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17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577325617
觀視界面的轉換與感知:從技術物、社群到台灣電影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書主要回顧作者近年研究的脈絡。
數位技術在台灣社會,人際社群,政經,消費乃至個人習性造成廣泛的影響,尤其涉及隱密細微的感知,觀視模式及情感關係,作者梳理對「觀視界面」論證與思考的三個面向,一是以家庭為研究視角的社群情感關係改變的觀察,一是數位界面對人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日常習性與圖像化思維的養成過程,最後則是對觀視模式的探討。這三個面向作為台灣電影所處社會脈絡的理解,關注的是數位化視覺訊息觸發的多重感知及與感覺緊密相連的可視表現。從而作者選擇東亞文化圈與台灣歷史較相近的韓國電影作為比較對象,回頭檢視台灣電影,並分別探討電影中的歷史意識及本土元素。
- 目錄
-
導 論 技術物、社群與台灣電影
-
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
-
情感、情緒是文化研究的新資源
-
界面是一種觀看的方式
-
第一章 兒童線上遊戲《摩爾莊園》構連的家庭景觀
-
一、前言:「家」與技術物的關係
-
二、情感關係與流動路徑的構連
-
(一)「路徑」的多重指涉
-
(二)「家」的情感關係與塑造
-
三、家與日常的新景觀
-
(一)新生活方式的內蘊矛盾
-
(二)形構科技的「家」的景觀
-
四、敘事模式的數位化與轉變
-
(一)家族敘事模式
-
(二)話語界限的焦慮:「增補」與「匱乏」的雙重性
-
(三)既有情感關係的擴展與轉變
-
五、小結:物質技術與行動者的相互建構
-
附錄:參與觀察研究對象
-
第二章 智慧型手機形構的日常習性與圖像化思維
-
一、前言
-
二、打卡意義的重組
-
三、打卡的日常習性與階段化
-
(一)隱私的真與假,界限難劃?!
-
(二)使用者的週期變化
-
(三)技術物重塑的習性與生活方式
-
四、圖像模式的形成與相互挪用
-
(一)美圖標準:正面、美感與愉悅感
-
(二)共在的儀式
-
(三)抗拒被他人書寫,還是自我展演的權力?
-
(四)與內外結構層層連結
-
五、打卡的傳播機制與自然化
-
六、小結:我們正在對抗無聊?!
-
附錄1:受訪者基本資料
-
附錄2:訪談大綱
-
※訪談大綱
-
第三章 從數位裝置的技術特性探觀視模式的轉變
-
一、前言:技術變異與「界面」的觀看路徑
-
二、重新定義中的「視覺裝置」
-
三、觀視經驗、習性與身體
-
(一)細微探索與游移的目光
-
(二)「體感」的移動式視角與「想像觸感」
-
(三)黏著度與片段專注力
-
(四)多用途中介物的感知模式
-
(五)人際交往形式的轉變
-
(六)簡化的圖像語彙與敘事形態
-
四、觀看界面與媒體特性的關係
-
五、小結:觀視模式的轉變
-
附錄:受訪者基本資料
-
第四章 歧義與空缺:從韓影的歷史意識探魏德聖電影的敘事策略
-
一、海角風潮中的歷史元素
-
二、歷史語彙間交錯的權力關係
-
三、從韓國電影中的「歷史意識」看台灣電影
-
四、魏德聖電影敘事中的空隙與歧義性
-
五、小結
-
第五章 日常描寫的差異或間距?台灣電影中「本土」元素的模態與投射影的敘事策略
-
一、前言:日常描寫的差異與間距
-
二、還原、熟悉感、反覆出現的元素
-
三、類型與公式:影像語意的主導作用?
-
四、從韓國通俗定義看失去效能的文化語彙
-
五、誰的詮釋與論述?社群共同感受性的落差
-
附表:2010-2017年台灣電影中的本土元素,本研究整理,2017年9月
-
後 記 從東亞影視趨勢看台灣電影
-
參考書目
-
一、中文部分
-
二、翻譯部分
-
三、英文部分
-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