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台灣社會自1980年迄今,經驗了經濟快速起飛與蓬勃發展的年代,走過民主轉型與鞏固的時代,並且正於社會轉型與再興的世代大步邁前。在這40年間,無論在社會運動,第三部門,環境治理,客家研究,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等領域,在學術研究這一塊,蕭新煌老師是重量級人物。
蕭老師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不僅在學術領域深耕理論研究,結合台灣發展經驗,提出創新見解;對政府的施政方針,也提供具體且清晰的發展建議;更關鍵的是,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實踐,更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直到退休後,還擔任「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的董事長,從民間交流的層面繼續貢獻發揮影響力。
本書以蕭新煌教授過去40年來四大學術實踐的地景,作為四篇22章論文的指引,不僅探究戰後台灣社會的宏觀變遷,中生代學者的社會關懷與實作,處處出現在地社會人文關懷的養分,也架構台灣人對台灣社會,東亞(東南亞)族群和社會的深入瞭解與情感。蕭教授的學術座標相信會讓更多後生學者繼續擴大和深耕對台灣和亞洲社會的影響。
- 目錄
- 獻給蕭老師與師母
- 作者簡介(按章次排序)
- 第一篇 總論
- 蕭新煌教授的學術實踐座標圖
- 追求社會學想像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
- 第二篇 行動與策略: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
- 把民間社會及社會力找回來
- 台灣社會運動研究領域的制度化(1980-2017):文獻回顧與引用分析的觀點
- 台灣反核運動的開端:1979-1986
- 韓國社會運動團體與民主改革:以「參與連帶」與「經實聯」為例
- 新興工業國家之風險治理挑戰 :以2005年台灣狂牛症爭議事件為分析
- 台灣土地改革再審視
- 影響風險意識與支付意願之個人因素:以台南水患治理為例*
- 核廢風險溝通的反思:核廢政策的公共審議
- 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公眾態度與政策變遷
- 第三篇 凝聚與記憶:台灣與東南亞客家
- 把客家帶進社會學,把社會學帶進客家
- 誰需要劉善邦?砂拉越石隆門帽山客家共和國的重建*
- 「客家帶」的歷史與空間形成:以台灣和馬來西亞為例
- 客家人的移動構圖與聚散連結之時位考察初探
- 打破客家刻板特色與比較研究的挑戰
- 馬來西亞霹靂州嘉應客家移民及其網絡關係
- 檳城嘉應、大埔、永定、惠州與增龍五個客家社團內部與外在的關係
- 第四篇 台灣向前行: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的生根與深耕
- 撐起東南亞研究的學術新空間
- 越南與中國罷工的比較:
- 防禦型與攻擊型的威權國家
- 又見「懶惰的土著」?越南台商工廠的勞動政治
- 台灣東南亞研究的發展第一個三十年與下一個三十年:蕭新煌教授的貢獻
- 台灣的韓國研究、韓國的台灣研究
- 第五篇 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
- 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蕭新煌教授的貢獻與影響
- 台灣第三部門治理的實證研究:1990年代迄今
- 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評估與公私協力:以十年衛生財團法人輔導計畫為例
- 父母教育期望對青少年憂鬱症狀影響的社會階層差異
- 泰國拉瑪九世(1946-2016)政治遺緒的初探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