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高伯雨 (著)
- 學科分類: 語言文學類
- 書籍分類: 華文現代文學 ; 文學院
- 出版社: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Limited
- 出版地:香港
- 出版日期:2018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0195938395
圖說聽雨樓隨筆:風物篇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推薦採購不提供QR CODE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高伯雨(1906–1992)香港最後一位掌故家,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高適、林熙、溫大雅、秦仲龢等逾十個。祖父楚香、父親舜琴經營名號元發行、元章盛、元得利等南北行生意。家底豐厚,高伯雨不愁衣食,跟名家習書畫、學篆刻,遊學英國。在上海與唐雲笙(唐大郎)、王辛笛等往來,開始從事寫作。編過報紙副刊,五十年代開始為報紙寫專欄「望海樓雜筆」「聽雨樓隨筆」「適廬隨筆」「彊廬瑣記」,一寫就是五十多年。譯寫有《英使謁見乾隆記實》《紫禁城的黃昏》一九六六年三月,創辦《大華》半月刊、月刊。高先生的書齋名不多,有:寒翠堂、米齋、薑齋、適廬……,而以聽雨樓最為人所知。
伯雨為文如其為學,為學如其為人。其為人,溫而毅,直而婉;不信不言,不果不行;用其文其學,博而不雜,精而不執;深而不刻,淺而不薄;大而不無當,泛而不無歸。─友人中吾未見有如伯雨者也。
─ 徐亮之
在中國的史書中,往往只看見興亡大事的記載,或者官式的表面記錄,而當時人們實際上是怎樣活動的,只有從其他的來源中才能體會到。這就使得從事掌故學的人要負起相當重的責任了。我翻閱高先生的聽雨樓隨筆,覺得字字精采,至今不厭重讀。
─ 瞿兌之
澄海高伯雨先生,於學無所不窺;從政治、經濟、社會、教育以及各部門的文學,甚至金石書畫,他都有濃厚的興趣。二十年來,他隱居香江,閉戶讀書寫作,鍥而不捨,他的作品已經洋洋大觀,他的文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 連士升
讀高先生隨筆,佩服他資料翔實,文筆卻輕盈可讀,不因講史而沉悶。
─ 盧瑋鑾
高先生幾十年來靠寫稿搵食,他寫的掌故,準確可靠,非道聽途說者可比。
─ 許禮平
- 目錄
-
一編苦道去來今(盧瑋鑾)
-
題伯雨兄聽雨樓雜筆(饒宗頤)
-
我對書店的感情
-
光緒帝的崇陵
-
崇效寺鱗爪
-
崇效寺賞花
-
夕照寺的壁畫
-
夕照寺壁畫與陳松
-
龔定庵的北京故居
-
月盛齋醬羊肉
-
北京小食
-
醇王府的丁香花
-
醇王墓園銀杏樹
-
北京孫中山行館
-
黃瓜王瓜
-
大房山石經
-
關帝廟史話
-
談岳飛的三種造像
-
岳飛廟故事
-
東視的岳飛像
-
真假武松墓
-
誰造武松墓
-
陸丹林一封信
-
廣州六榕寺
-
長壽寺與大汕和尚
-
華林寺數羅漢
-
廣州園林
-
廣州庵院多
-
從化温泉
-
廣州民智影畫戲院
-
蘇州的拙政園
-
俞樾的曲園
-
英國人筆下的舟山群島
-
桃花源
-
桃花源
-
何處是桃源
-
桃源在四川
-
朝雲廟.江心寺
-
岳陽樓
-
常熟兩名園
-
談曼谷六塊大石碑
-
五十年前的灣仔
-
從元發行盛衰看南北行
-
六十年來的香港物價
-
大盂鼎與大克鼎
-
毛公鼎
-
虢季子白盤
-
甲骨趣談
-
三老忌日碑
-
王羲之的蘭亭帖
-
蘇東坡《寒食詩帖》真蹟
-
宋高宗的字
-
三希堂法帖
-
唐宋人畫的《蕭翼賺蘭亭圖》
-
談《八十七神仙卷》
-
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刻
-
有趣的買地券
-
寒山寺鐘與詩碑
-
最古的版本書—石經
-
永樂大典的過去與現在
-
四庫全書與七閣
-
范氏天一閣
-
《會試錄》與《登科錄》
-
趙飛燕玉印
-
李廷珪程君房方于魯製墨
-
葉小鸞眉子硯
-
緙絲
-
嘉定竹刻
-
聽雨樓回想錄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
-
小说月报2020年12月_NO.492
小说月报编辑部(編) -
茶客說茶
胡偉清(著) -
k君的新旅美小簡
周雲中(著);洪淑妍,李金瑛(編) -
旅美散記之五:北美Cruise之旅及附錄
李耀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