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 目錄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再版译序
-
阿多诺的批判美学理论——代译序
-
一、如何走出这座迷宫?
-
二、文化产业批判
-
三、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
-
四、自律性与社会性的张力
-
五、未来美学的前景
-
目录
-
第一章 艺术、社会、美学
-
一、确定性的丧失
-
二、起源:一个虚假的问题
-
三、艺术的真理性、生命与死亡
-
四、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
五、艺术的心理分析理论批判
-
六、康德与弗洛伊德论艺术
-
七、艺术欣赏
-
八、审美快乐主义与认识的福祉
-
第二章 情境
-
一、材料的分解
-
二、艺术去实质化
-
三、论文化产业批判
-
四、艺术作为表现苦难的语言
-
五、历史哲学与新事物
-
六、论不变性问题
-
七、实验(上篇)
-
八、为“诸种流派”辩护
-
九、“诸种流派”即各种世俗化流派
-
十、可造性与偶然性
-
十一、“二次反思”
-
十二、新事物与绵延
-
十三、整合辩证法与“主观意图”
-
十四、新事物、乌托邦与否定性
-
十五、现代艺术与工业生产
-
十六、审美理性与批评
-
十七、戒律
-
十八、实验(下篇)
-
十九、庄严性与不负责任
-
二十、黑色作为一种理想
-
二十一、论我们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
二十二、主体性与集体性
-
二十三、唯我论、模仿禁忌与成熟性
-
二十四、专长
-
二十五、表现与建构
-
第三章 丑、美与技术
-
一、论丑的概念
-
二、丑:丑的社会性相及其历史哲学
-
三、论美的概念
-
四、模仿与理性
-
五、论建构的概念
-
六、技术
-
七、功能主义辩证法
-
第四章 自然美
-
一、对自然美的责难
-
二、自然美即“步入野外活动”
-
三、文化景观
-
四、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联
-
五、对自然的感知在历史上遭到歪曲
-
六、审美感知是分析的结果
-
七、自然美作为一种历史停滞
-
八、确然的不可界说性
-
九、大自然作为一种调适密码
-
十、黑格尔批判自然美的原批判
-
十一、自然美向艺术美的过渡
-
第五章 艺术美:显形、精神化与直观性
-
一、“附加值”即表象
-
二、审美超越与祛魅
-
三、启蒙与震撼
-
四、艺术与反艺术
-
五、非存在物
-
六、形象性
-
七、“迸发”
-
八、集体形象内容
-
九、艺术即精神
-
十、艺术品的内在性与异质性
-
十一、论黑格尔的精神美学
-
十二、精神化辩证法
-
十三、精神化与混乱无序
-
十四、艺术直观性的悖论
-
十五、直观性与概念性
-
十六、艺术的似物性
-
第六章 幻象与表现
-
一、幻象的危机
-
二、幻象,意义与绝技
-
三、趋于幻象的救赎
-
四、和谐与不协和
-
五、表现与不协和
-
六、主体—客体与表现
-
七、表现作为一种语言特质
-
八、支配作用与概念知识
-
九、表现与模仿
-
十、内在性辩证法
-
第七章 谜语特质、真理性内容与形而上学
-
一、对神话的批评与救赎
-
二、模仿的与昏庸的
-
三、是何缘由?
-
四、谜语特质与知解
-
五、“无物存留不变”
-
六、谜语、涂抹与阐释
-
七、借模仿予以阐释
-
八、“阻碍”
-
九、碎片性超越
-
十、谜语,绝对与真理性内容
-
十一、关于艺术品的真理性内容
-
十二、艺术与哲学
-
十三、艺术的集体性内容
-
十四、真理性作为非幻象性事物的幻象
-
十五、对死亡的调和与模仿性适应
-
十六、艺术参与模糊的事物
-
第八章 连贯与意义
-
一、逻辑性
-
二、逻辑,因果关系与时间
-
三、无目的的目的性
-
四、形式
-
五、形式与内容
-
六、表达清晰的概念(上篇)
-
七、论素材概念
-
八、论题材概念
-
九、意向与内容
-
十、意向与意义
-
十一、意义的危机
-
十二、和谐的概念与封闭的意识形态
-
十三、肯定方式
-
十四、古典主义批判
-
第九章 主体—客体
-
一、主客体二分法的歧义性与美感的观念
-
二、康德的客观性概念批判
-
三、靠不住的平衡
-
四、语言特质与集体性主体
-
五、论主客体的辩证法
-
六、“天才”
-
七、原创性
-
八、幻想与反思
-
九、客观性与物化
-
第十章 艺术品理论断想
-
一、审美体验与艺术品的过程本质
-
二、短暂性
-
三、人工制品与起源
-
四、艺术品作为单子:内在分析
-
五、艺术与艺术品
-
六、“可理解性”与历史的构成意义
-
七、对象化与分离的需求
-
八、一与多
-
九、紧凑的概念
-
十、成就
-
十一、“深度”
-
十二、表达清晰的概念(下篇)
-
十三、澄清进步的概念
-
十四、生产力的发展
-
十五、艺术品的转型
-
十六、阐释、评论与批评
-
十七、真理性内容与历史
-
十八、自然与艺术中的崇高
-
十九、崇高与游戏
-
第十一章 共相与殊相
-
一、唯名论与艺术体式的消失
-
二、古代审美体式评述
-
三、哲学史与常规
-
四、论风格概念
-
五、艺术的进步
-
六、艺术史的非同质性
-
七、进步与掌握素材
-
八、“技巧”
-
九、工业时代的艺术
-
十、唯名论与开放性形式
-
十一、建构:静与动
-
第十二章 社会
-
一、艺术的双重本质:社会现实与自律性
-
二、艺术的拜物性
-
三、接受与制作
-
四、选材;艺术主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
五、艺术作为一种行为模式
-
六、意识形态与真理性
-
七、“应负责任”
-
八、关于现代艺术的接受
-
九、艺术与社会的调解
-
十、净化观批判;艳俗与庸俗
-
十一、艺术的实践态度
-
十二、影响,生命经验与“震颤”
-
十三、义务
-
十四、唯美主义,自然主义,贝克特
-
十五、反对受操纵的艺术
-
十六、艺术在今日依然可能吗?
-
十七、自律性与他律性
-
十八、政治抉择
-
十九、进步人士与反动分子
-
二十、艺术与哲学的贫困
-
二十一、艺术与客体的首要作用
-
二十二、唯我论与伪调和的问题
-
附录一 补遗
-
附录二 艺术起源断想——补论
-
附录三 初稿导言
-
一、传统美学的废退
-
二、论朴素性的变化作用
-
三、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的不相容性
-
四、艺术品的真理性内容与拜物特征
-
五、对美学的迫切需要
-
六、美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庇护所
-
七、审美经验作为一种客观知性形式
-
八、美学理论与作品的内在分析
-
九、审美经验的辩证法
-
十、共相与殊相
-
十一、现象学探源批判
-
十二、黑格尔美学透视
-
十三、美学的不安全性
-
十四、形式美学与物质美学(上篇)
-
十五、形式美学与物质美学(下篇)
-
十六、方法论、“二次反思”与历史
-
编者后记
-
术语对照表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