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21世紀的中國人文學術,
必須突破「五四」時期所建構且已僵固的
「舊知識型」的「圍城」,
才能開展真正現代化、當代化的「新知識型」,
形成「典範遷移」。
顏崑陽精銳的反思、批判「五四知識型」,揭明其迷蔽,提出除迷解蔽之方;從人文知識之本質論與方法論的根本處,詮釋視域應該如何轉向,破而能立。對於個別論題如「五四」以降,被淺識的學者們曲解到不成形、貶責到一文不值的〈詩大序〉問題;被矇眼的文學史作者們誣衊為抄襲的漢代「擬騷」問題;被腦袋僵固的學者們將「實用性」與「藝術性」一刀兩斷的文體、文類問題等,這些「五四知識型」之迷蔽而不識其真理的問題,《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書中都逐一滌塵刮垢,揭明要義;意圖呼喚學界,共同完成中國現當代人文學術的「爆破」與「重構」工程。
必須突破「五四」時期所建構且已僵固的
「舊知識型」的「圍城」,
才能開展真正現代化、當代化的「新知識型」,
形成「典範遷移」。
顏崑陽精銳的反思、批判「五四知識型」,揭明其迷蔽,提出除迷解蔽之方;從人文知識之本質論與方法論的根本處,詮釋視域應該如何轉向,破而能立。對於個別論題如「五四」以降,被淺識的學者們曲解到不成形、貶責到一文不值的〈詩大序〉問題;被矇眼的文學史作者們誣衊為抄襲的漢代「擬騷」問題;被腦袋僵固的學者們將「實用性」與「藝術性」一刀兩斷的文體、文類問題等,這些「五四知識型」之迷蔽而不識其真理的問題,《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書中都逐一滌塵刮垢,揭明要義;意圖呼喚學界,共同完成中國現當代人文學術的「爆破」與「重構」工程。
- 目錄
- 封面
- 書名頁
- 顏崑陽《學術突圍》序/龔鵬程
- 踏遍青山人不老——《學術突圍》序/胡曉明
- 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
- 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現代」?如何「當代」?
- 一、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現代」?如何「當代」?而學術「典範」(paradigm)又如何能形成遷移?
- 二、何謂中國人文學術的「現代化」與「當代化」?
- 三、人文學者必須能自覺、朗現而形塑一個「現代化」甚而「當代化」的「歷史性主體」,才可能生產出「現代化」甚而「當代化」的人文學術,而形成「典範遷移」。
- 四、中國人文學術的「現代化」有何共同特徵?
- 五、人文學術的「典範遷移」有何主客觀的因素?
- 六、「五四知識型」有哪些迷蔽?如何除迷解蔽?
- 七、中國人文學術的「典範」遷移與重構,乃是二十一世紀之當代學者無可規避的任務。
- 「抒情傳統」反思之後:當代中國人文學「新傳統觀」與「新構成觀」的藍圖
- 一、讓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
- 二、二十世紀已成過去,我們對「抒情傳統」的論述應有所反思,並尋求詮釋視域的轉向。
- 三、《周易》、《文心雕龍》之「知識型」,有何中國人文學「典範性」的現代意義?
- 四、「傳統」的意義必須重新理解
- 五、文體的「構成」必經「經緯交涉」的動態性歷程
- 六、最後,我想說的幾句話。
- 華人文化曠野的微光:華人文化主體性如何重建與美感經驗如何省思?
- 一、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古代文學與美學研究,假如肯認「華人文化主體性」是必要的前提性基礎;那麼,我們就必須針對流行於前一歷史時期的「知識型」進行反思、批判,尋求學術轉型、典範遷移之可能性與切當性的取向。
- 二、什麼是「文化」?百種以上的「文化」定義,我們能選擇哪一種?或者自己能提出什麼定義?以作為討論「華人文化主體性」的基本概念。
- 三、「文化主體性」不是人性論上,抽象概念的先驗主體;而是在世存有的人們,置身於現實世界的存在情境中,經由自覺以及實踐經驗,而逐漸習成的「歷史性主體」。
- 四、「文化主體性」必須經由孔子所謂「學而時習之」的動態性實踐歷程,才能逐漸形塑、養成。學,是概念性的認知;而習,是實踐性的常行。
- 五、人文學界所浮現的危機,其癥狀有五:(一)缺乏生命存在感;(二)過早、過度專業化;(三)中西之學本末倒置;(四)缺乏古代歷史語境的體會以及遺失傳統中國式的辯證思維;(五)失去反思、批判而追求學術轉向、獨創的膽識及能力。
- 五、美感經驗的省思,必須以「華人文化主體性」作為前提性基礎。三○到八○年代的「五四知識型」,台灣「美感經驗」論述,可以高友工、王夢鷗為代表,完全缺乏民族的文化性與區域的社會性。如今,「後五四」已數十年,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文化主體性或古代文學、美學的研究,是否應該另尋詮釋視域的轉向,終致典範遷移?
- 六、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從「五四」知識型轉向?基本原則是「內造建構」,我們不能繼續盲目地消費西方理論,套用不相應的美學理論以詮釋「華人文化主體」的審美實踐感受經驗。因此,必須「回歸」華人文化傳統的內部,進行「內造建構」的工程,生產自家的美學詮釋典範,轉而應用於「華人文化主體」之審美實踐感受經驗的詮釋。
- 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
- 一、論題界定
- 二、當代人文學者對這一論題的幾種偏見與謬見
- 三、〈詩大序〉及相關文本中所隱含儒系詩學的「體用觀」
- 四、辨正當代人文學者對這一論題的幾種偏見與謬見
- 漢代經學所開顯二種「詮釋典範」及其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
- 一、緒言
- 二、漢代經學最具代表性的二種「詮釋典範」
- 三、二種「詮釋典範」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
- 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 一、問題的導出
- 二、「模擬」的三種範型及「典範模習」的義涵
- 三、文學史建構的基本型態及「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效用定位
- 四、「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 五、檢討一般文學史著作中,對「模擬」行為批評之誤謬。
- 六、結論
- 洗刷漢代「擬騷」在文學史上的汙名:打開一扇詮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新視窗
- 一、引言
- 二、漢代「擬騷」在文學史上的汙名
- 三、漢代「擬騷」究竟在模擬什麼?可分為哪幾種?
- 四、假如我們要撰寫一部合格的《中國文學史》,或者為漢代「擬騷」洗刷文學史上的汙名,必須具備哪些基礎知識?
- 五、若以上述四種基礎知識作為依據,我們可以理解、詮釋漢代「擬騷」在文學史上,應有下列三種價值:
- 六、打開一扇詮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新視窗
- 《文心雕龍》所隱含二重「文心」的結構及其功能
- 一、引論
- 二、第一重「文章原創階段或層位」之「文心」
- 三、第二重「文章沿創階段或層位」之「文心」
- 四、結語
- 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
- 一、問題的導出
- 二、「藝術性文類」與「實用性文類」二元對立的論述框架,其內在邏輯的二層困局。
- 三、古今「文體分類」所對應之社會文化語境的差異
- 四、「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
- 五、結語
- 內造建構: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研究之詮釋視域迴向與典範重構
- 一、近二十幾年來,我對中國人文學術的現代化,所殷切關懷的問題以及對「五四知識型」所提出的反思批判。
- 二、在反思批判「五四知識型」的迷蔽,「大破」諸多議題的偏謬之後,我做了些什麼「大立」的學術建設工程?
- 三、我說這麼多自己做了些什麼,用意是期待更多已有自覺的學者一起來做些什麼。
- 版權頁
- 封底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
-
徒步大不列顛:穿越2500英里的哲學之旅
蓋瑞.海頓(著);鹿憶之(譯) -
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
薛清江(著) -
王蒙自述
王蒙(著);鍾惠民(編) -
人的哲学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一种阐释
余少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