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近年来新工人抗争浪潮的兴起,以及行动方式、诉求的变化,预示着中国劳资关系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转型趋势。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力图从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社区生活实践讨论世界工厂的劳资关系,分析社会关系与生产政体如何影响工人的生活与抗争行动,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劳工的一些新观点,如“实用主义团结”等,对于分析农民工的日常生活、阶级意识和群体抗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 目錄
-
封面
-
前折页
-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编委会
-
书名页
-
总序 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新成长
-
目录
-
序言一
-
序言二
-
第一章 导论
-
一 新工人:从治理的对象到变革的力量
-
二 变化的抗争政治
-
(一)与“日”俱增
-
(二)守卫底线
-
(三)毕其功于一役
-
(四)反叛工业帝国
-
(五)迷思:工人抗争政治的走向及其形成动力
-
三 新工人团结的谜题:基于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
-
(一)自在到自为:阶级形成的宏大叙事
-
(二)劳工的力量:从结构利益到结构力量
-
(三)国家的规制:从代言阶级到操纵阶级
-
(四)生产的政治:从生产关系到生产中的关系
-
(五)社会—文化的构建:从工厂影响社会到社会影响工厂
-
四 重拾工人的社会生活
-
(一)民国工人的启示
-
(二)重新挖掘社会生活之于新工人团结的潜力
-
五 生活形态:分析维度与政治效果
-
(一)分析维度
-
(二)生活形态与集体抗争类型
-
六 资料与方法
-
七 篇章结构
-
第二章 新工人生活经历的变迁
-
一 代际变化:生活方式与集体倾向
-
(一)代际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
(二)代际与集体倾向
-
二 城市生活经历的变化:基于同期群的考察
-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
(二)信息视野与集体倾向的变化
-
三 结论
-
第三章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生计压力
-
一 原子化的底线型抗争
-
(一)从生产到生活
-
(二)集体抗争过程
-
(三)尾声
-
(四)小结
-
二 地缘—同事关系为基础的底线型抗争
-
(一)从生产到生活
-
(二)集体抗争过程
-
(三)尾声
-
(四)小结
-
三 认同的边界:地缘团结模式的比较
-
(一)表益厂:分裂的团结
-
(二)广泛的团结与分裂的团结:两厂抗争模式比较
-
四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政治
-
第四章 开启新的抗议模式
-
一 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
-
(一)从生产到生活
-
(二)非正式抵抗
-
(三)离职趋势
-
(四)团结的文化
-
(五)集体抗争过程
-
(六)尾声
-
二 代际与团结文化:汽新厂与汽瑞厂的比较
-
(一)类似的生产安排与不一样的生活形态
-
(二)汽瑞厂的集体抗争过程简述
-
(三)汽新厂与汽瑞厂团结模式的比较
-
三 生活与抗争政治的转型
-
第五章 抗争行动的团结限制与暴力转向
-
一 原子化的底线/增长型抗争
-
(一)从生产到生活
-
(二)集体抗争过程
-
(三)尾声
-
(四)小结
-
二 群体性骚乱
-
(一)从生产到生活
-
(二)集体抗争
-
(三)尾声
-
(四)小结
-
三 新生代工人的集体抗争模式及其未来走向
-
第六章 从生活经历挖掘劳资关系转型的动力
-
一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倾向的变化
-
(一)生产与生活体验的再造
-
(二)经济与制度诉求的提升
-
(三)身份与群体认同的转变
-
(四)实用主义团结文化的形成
-
二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抗争动员资源的形成
-
(一)团结纽带的转变与艰难发育
-
(二)互联网动员的迅速发展
-
(三)集体行动中的生活烙印及其开放性
-
三 生活形态的系统性根源
-
四 工人抗争与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转型
-
五 讨论:形成中的“生活政治”
-
(一)内迁、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社区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
-
(二)工业化经历与工人抗争政治的演变
-
(三)非正式用工、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
-
(四)产业组织方式、关系形态与抗争政治
-
(五)社会生活、团结形态与对基层工会控制权的争夺
-
(六)留守经历、新生代工人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系统性危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