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曉樂(作家)林夕(作詞家)胡淑雯(作家)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張娟芬(作家)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許寶強(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湯舒雯(作家)黃崇凱(作家)黃耀明(音樂人)韓麗珠(作家)顏擇雅(作家、出版人)羅毓嘉(詩人、作家)──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沙石有沙石的位置,人有人們的力量,聲音有聲音的波動,我就不相信沙不能截流,石不能成堤,聲不能傳到永恆的彼邦。」獻給養我育我的香港──鍾耀華* * *「時間也許從來不是站在我們這邊,問題只是我們是否願意站在良知的一邊。」——〈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而權力永遠站在時間一邊〉,寫於二○一七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之際。「時間不會流逝,她永遠都在那裡,我們直直望著她,為觸不及的距離而傷感。在沒有時鐘滴答作響的年代,人們順著自然的節奏而活,無被界為分秒的單位。丁香花會再開,河水會再及膝,人們會蘇生過來。」——〈夢的時間〉。香港的命運,緊繫著時間。「九十九年租期」、「九七大限」、「五十年不變」、「回歸十年」、「主權移交二十年」,香港在利維坦巨人談判劃定的時限中,屢屢身不由己。然而香港人也總是不甘受迫,屢屢奉獻一己之力為共同體創造歷史時刻,「九二八雨傘運動」、「六九反送中大遊行」⋯⋯無權勢者匯聚成千鈞之力,結局未定,軌跡挪移,歷史還在創造中。本書作者鍾耀華,一九九二年生,香港元朗人,經歷城市起伏的流變,見證歷史再開的瞬息。現世為每個人繪製肖像,他拒絕順從,以寫作贖回主體,用文字重建、叩問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收錄了作者從二○一六到二○二○年底寫下的文章,大致按時序揀選編排,以呈現他在後傘運時代的思索歷程;思辨與抒情,智性與感性,經常在他的文字中並存不悖,難以歸入既有文類,卻形成一種破格文學之美。而這份美,是來自於一個人不與世界的不可忍受尋求和解,選擇直面痛苦、殘酷與不義,同時仍渴望超越。二○一九年四月二十日,做為被告之一,鍾耀華在雨傘運動案(佔中九子案)法庭上最後陳述時說:「我們要知道政治經濟裡的權力勾結合謀,找出著力點,鍥而不捨地敲打。在這過程裡無聖人可追隨、領道。我們會迷惘,曾經一路很努力建築的自我會坍塌,會趨近滅亡,但始終會重生。」本書可視為作者這幾年鍥而不捨敲打的小結。出版是與讀者分享,也是從過去釋放自己,吐完哈維爾所說的青年時代「第一口氣」,重新開始,迎接可能更艱苦的「第二口氣」。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
-
作家命
郭強生(著) -
第六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集
秦旭、李智達、郭家瑋(著) -
乱世侦查
方乐明(著) -
大宅們之魯蛇集團
Stoneman(著);Stoneman(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