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本书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三种类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比较分析,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诸问题。书中用“自上而下”的视角对三类农村社区治理改革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对社区建设及其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居民的“所思、所盼、所想”进行客观总结,提出了农村社区治理迈向现代化治理新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并就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战略思路、重点突破、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 目錄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文前辅文
-
第六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序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目录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与个案介绍
-
(一)研究方法
-
(二)个案介绍
-
五、研究对象说明与社区类型划分依据
-
(一)研究对象的说明
-
(二)三类典型地区的划分依据
-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农村:乡村社会开放流动与社会结构转型
-
一、开放、流动与异质
-
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
-
第二节 农民:从业、生活、行为方式变迁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改造传统小农
-
二、改革开放后农民从业方式及职业身份的变化
-
三、当代农民生活、行为方式的变革
-
四、利益扩张与需求多元化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工商化”
-
一、生产发展方式组织合作化、要素化
-
二、生产经营方式资本化、技术化、产业化
-
第四节 基层治理:治理现代化能力不足
-
一、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艰难转变
-
二、乡村内在治理体制机制的弊端
-
三、乡村基础治理制度的滞后性
-
四、城乡有别的二元分治模式
-
五、基层治理能力不足
-
小结
-
第二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及动力机制比较
-
第一节 发展需跨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
一、农业型:农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园区化
-
二、非农型:工业开发与第三产业发展
-
三、工商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市化
-
第二节 社会建设需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
一、农业型:缓解维稳压力与增强管理、服务水平
-
二、非农型:推动传统村庄治理方式转型
-
三、工商型:化解农村矛盾与农民市民化
-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需落实:城镇化建设
-
一、农业型: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
二、非农型:推动城市建设与扩容
-
三、工商型:改变僵化、滞后的城镇体系
-
小结
-
一、共性特征:重服务、强管理、调产业结构与维护稳定
-
二、差异之处:逻辑起点及侧重点不同
-
第三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实践做法比较
-
第一节 载体搭建:基层治理单元重构
-
一、农业型:合并村庄形成“多村一社区”
-
二、非农型:整建制搬迁构建现代“大型社区”
-
三、工商型:村级组织转并联打造“城乡一体型”新社区
-
第二节 功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
一、农业型:“下放上提”强化服务
-
二、非农型:突出服务阵地及服务能力建设
-
三、工商型:“机构下沉+多元参与”强化服务
-
第三节 工具创新:治理手段及工具变革
-
一、农业型:党组织“实体化”增强服务与引领社会治理
-
二、非农型:“信息化”治理工具引领治理现代化
-
三、工商型:“三分三改”制度工具解放农民及维护权利
-
小结
-
一、共性特征:重构社区建制中下沉权力与服务
-
二、差异之处:治理能力建设及治理工具不同
-
第四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重建的新型组织体系及治理参与主体比较
-
第一节 领导地位如何强化:党组织体系及领导主体
-
一、农业型:打破行政村界的融合型党组织
-
二、非农型:在乡单位广覆盖的大党建
-
三、工商型:统筹负责的“1+N”党建社区化组织体系
-
第二节 治理能力如何提升: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及治理主体
-
一、农业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及专兼职人员配置
-
二、非农型:“政、社混合型”管理服务体系及混合型人员配置
-
三、工商型:“政、社、志愿交叉型”管理服务体系及类型化人员配置
-
第三节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社会自组织体系及治理主体
-
一、农业型:“自治性+社会性+经济性”自组织体系及居民主体
-
二、非农型:“自治性+社会公益性”自组织体系及社会力量
-
三、工商型:“管制性+社会性”自组织体系及群团力量
-
小结
-
一、共性特征:区域化党建下的社区自治体系及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
-
二、差异之处:组织性质、组织关系及定位的差异
-
第五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重建的新型治理机制比较
-
第一节 干部如何配:社区选举机制
-
一、农业型:“代表性”选举机制
-
二、非农型:选举职数“代表制”
-
三、工商型:社区干部任用“双轨制”
-
第二节 决策如何定:社区公共议决机制
-
一、农业型:多层次民主议事协商与监督机制
-
二、非农型:民主议决公开制
-
三、工商型:社区决策“联席会议制”+村庄决策“民主议决制”
-
第三节 事怎么办:社区事务办理机制
-
一、农业型:印章改制+村民事务社区办理
-
二、非农型:印章代管+村民事务社区办理
-
三、工商型:印章分授+村民事务同城办理
-
第四节 钱怎么用:社区财务运行机制
-
一、农业型:村财社管
-
二、非农型:村、社财务乡镇统管
-
三、工商型:村、社财务双轨制
-
第五节 经济怎么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治理机制
-
一、农业型:集体“三资”改制
-
二、非农型:集体经济“股份制”
-
三、工商型:集体资产股份化及市场化运作机制
-
小结
-
一、共性特征:“干部任用、民主议决协商”多元化及经济股份化
-
二、差异之处:具体运作机理的不同
-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社区建设及治理的居民意愿与绩效评估
-
第一节 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及治理的主体参与力量和直接利益相关者
-
第二节 “认知与感受”:社区建设及治理实践的居民认识
-
一、社区性质及社区熟悉程度: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入认识
-
二、社区组织关系:与自然村落联系紧密但定位不清
-
三、社区权力来源:民主选举产生
-
第三节 “需求表达”:社区公共管理及服务的居民意愿
-
一、管理服务内容:不同群体需求层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
二、服务供给方式及机制:多元主体分类、合作共担
-
第四节 “愿景与现实”:社区治理主体及公共参与的居民看法
-
一、治理参与主体:政府为主、其他力量为辅
-
二、居民参与:本地居民参与程度明显优于外来居民
-
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及参与有限
-
四、市场主体参与:力度及动力不足
-
第五节 “内心感受”:社区治理中制度改革的居民考量
-
一、流动中的户籍制度改革:外来居民“弃乡”动力不足
-
二、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改革:多数不放弃土地维持生活
-
三、社区基础治理制度改革:公共参与制度亟须改革
-
第六节 “实际效果”: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融入状况
-
一、经济融入:融入程度较低
-
二、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关系缓和中隔离型特征突出
-
三、文化心理融入:融入有限、归属感不强
-
四、民主政治融入:政治权利难以保障
-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一节 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发展的新场景与新命题
-
第二节 治理历史是什么: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回顾
-
一、传统时期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
二、近现代以来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区及治理
-
第三节 现实特点是什么:新型城镇化引发的当代农村社区分化及治理改革探索
-
一、农村社区性质、类型、功能的变迁与分化
-
二、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实践探索及其特征
-
三、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传统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异同
-
第四节 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
一、质性变革: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向
-
二、基本走向:从城乡社区分治到城乡社区治理一体化
-
第五节 治理现代化如何治: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理念与模式
-
一、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
二、治理理念:融合、协商民主、协同与法治
-
三、治理模式:“政社互动”与“三社联动”
-
第六节 治理现代化规划如何定: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需具备的战略思路
-
一、城乡一体化与社会有机融合发展机制
-
二、分类引导与多轨治理并举模式
-
三、契合乡村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内在要求
-
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战略
-
第七节 重点突破在哪里: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
一、制度:基础性治理制度体系改革
-
二、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
三、参与: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服务与居民“自下而上”实效参与结合
-
第八节 核心问题是什么: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件
-
一、治理主体:多元性、系统性、整体性
-
二、治理体制机制:参与性、协同性、协商性
-
三、治理工具:法治、信息技术、民主
-
第九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政策思路
-
一、创建城乡一体型的新型社区治理单元
-
二、推动城乡一体的社区发展机制
-
三、构造“乡镇-社区-小组(网格)”的新型治理结构
-
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协同治理体系
-
五、创立“政社互动、多元主体分工有序”的协同合作治理机制
-
六、创新“信息化、网格化、网络化”的社区治理方式
-
七、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农村社区治理制度
-
八、保障社区居民主体参与地位及参与权利
-
九、建立农村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及财产权益保护机制
-
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推荐表
-
后折页
-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