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書籍詳目頁
- 作者: 李凱 (著)
- 學科分類: 科學類
- 書籍分類: 會計‧統計
- 出版社: 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地:臺灣
- 出版日期:2020
- 語文:繁體中文
- ISBN/識別號:9789865552015
假精確時代:大數據的合法詐騙,讓你上鉤還服服貼貼
可使用:0人
線上閱讀中:0人
下載閱讀中:0人
借閱天數:0天
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如何讓人相信一句非常荒誕的話?加上一個數字就可以了!
「資料夠多,你想要有什麼結果,大數據就能給你什麼結果。」
你被數據欺騙的次數,可能比你吃的米還多!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宣稱,他為100萬人測量了精確體溫,在統計了體溫結果以後,最終得出結論:正常體溫應該是37℃!
但其實,卡爾測量的是腋溫,並不適用其他部位測量體溫,這就體現出,這一數字結論本身帶有某種偏差。
「正常體溫」的定義並不精確,甚至是主觀臆想,但這種典型的「假精確」,幾百年來人們卻深信不疑。
◎職場上的加薪陷阱,你看出來了嗎?
老闆有一天良心發現,決定為每一位員工加5%!全體員工歡騰,覺得自己終於能「出頭天」了,更加賣力上班……
幫員工加薪?小心是老闆的「變相自肥」!
老闆的年薪是2000萬元,以5%計算,老闆能加薪100多萬!
「這一年每個人都能加薪5%」,遠遠比「我的加薪是你的幾百倍」溫柔得多,儘管這兩句話本質一樣!
◎你看到的,都是對我有用的數據
該網站訪問量日成長率達800%──其實該網站1月3日訪問量只有10,而一月4日訪問量到達90。
有35%的被調查者購買了本產品──這個例子一般會用在公司強調產品的受歡迎程度。但公司顯然刻意隱瞞了另一點,那就是消費者購買後,有80%的人強烈要求退貨!
◎比詐騙集團更恐怖的,是大數據時代的合法詐騙
本書全面介紹了各種類型的數據陷阱,剖析詳細生動的案例,最後列出了幾項避免數據陷阱的妙招,幫助大家在工作、讀書學習、購物等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辨識出數據騙局!
在這個假精確時代,你還甘心被騙走這麼多錢跟時間嗎?
「資料夠多,你想要有什麼結果,大數據就能給你什麼結果。」
你被數據欺騙的次數,可能比你吃的米還多!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宣稱,他為100萬人測量了精確體溫,在統計了體溫結果以後,最終得出結論:正常體溫應該是37℃!
但其實,卡爾測量的是腋溫,並不適用其他部位測量體溫,這就體現出,這一數字結論本身帶有某種偏差。
「正常體溫」的定義並不精確,甚至是主觀臆想,但這種典型的「假精確」,幾百年來人們卻深信不疑。
◎職場上的加薪陷阱,你看出來了嗎?
老闆有一天良心發現,決定為每一位員工加5%!全體員工歡騰,覺得自己終於能「出頭天」了,更加賣力上班……
幫員工加薪?小心是老闆的「變相自肥」!
老闆的年薪是2000萬元,以5%計算,老闆能加薪100多萬!
「這一年每個人都能加薪5%」,遠遠比「我的加薪是你的幾百倍」溫柔得多,儘管這兩句話本質一樣!
◎你看到的,都是對我有用的數據
該網站訪問量日成長率達800%──其實該網站1月3日訪問量只有10,而一月4日訪問量到達90。
有35%的被調查者購買了本產品──這個例子一般會用在公司強調產品的受歡迎程度。但公司顯然刻意隱瞞了另一點,那就是消費者購買後,有80%的人強烈要求退貨!
◎比詐騙集團更恐怖的,是大數據時代的合法詐騙
本書全面介紹了各種類型的數據陷阱,剖析詳細生動的案例,最後列出了幾項避免數據陷阱的妙招,幫助大家在工作、讀書學習、購物等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辨識出數據騙局!
在這個假精確時代,你還甘心被騙走這麼多錢跟時間嗎?
- 目錄
- 前 言
- 第一章 數字也會說謊
- 一、數字並不是你看起來那麼龐大
- (一)網路上的「大數字」
- (二)教育中的「大數字」
- (三)生活中的「大」數字
- (四)缺乏對比,數字大小未可知
- 二、這些數字是捏造出來的
- (一)網路造假
- (二)票房造假
- (三)胡亂預測
- 三、看穿數字中的「假精確」
- (一)廣告中的「假精確」
- (二)生活中的「假精確」
- 四、數字真實,包裝後也會認不出
- (一)你看到的,都是對我有用的
- 1.醫學研究中的「最優選擇」
- 2.經濟數據中的「最優選擇」
- 3.商業上的「最優選擇」
- 4.媒體報導上的「最優選擇」
- (二)指鹿為馬,無效的比較
- 1.生活中的數字陷阱
- 2.票房中的數字陷阱
- 3.工作中的數字陷阱
- (三)改一改,數據變了樣
- 1.平均值,典型值?
- 2.圖表,徒有其表
- 五、拙劣的數字謊言
- (一)廣告中的數字謊言
- (二)網路中的數字謊言
- (三)投資中的數字謊言
- (四)所謂的「公式」
- 第二章 風險中的數字陷阱
- 一、虛假的「小」風險
- (一)科學中的「小」風險
- (二)金融中的「小」風險
- 二、虛假的「大」風險
- (一)科學上的「大」風險
- (二)生活上的「大」風險
- 三、風險也分相對與絕對
- (一)科學上的風險
- (二)生活上的風險
- 四、科學謠言扎根於數字陷阱
- (一)「大」數字
- (二)風險「相對論」
- (三)關聯不是因果
- (四)毫無意義的比較
- (五)離開劑量談毒性?請不要耍流氓
- 第三章 注意:迴歸分析也有陷阱
- 一、數字相關≠因果聯繫
- (一)醫學上的數字陷阱
- (二)網路上的數字陷阱
- 1.機緣巧合產生的相關關係
- 2.聯合變動
- 3.顯著相關性,變量之間毫無影響
- 二、A和B,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 (一)科學界的因果倒置
- (二)經濟上的因果倒置
- (三)學習上的因果倒置
- (四)廣告上的因果倒置
- (五)教育上的因果倒置
- 三、遺漏變量,分析有誤差
- (一)學校考試成績中的數字陷阱
- (二)健康上的數字陷阱
- (三)機率上的數字陷阱
- 1.環境謬誤——假設整體的機率就是個體的機率
- 2.獨立性謬誤——需要證明獨立性,卻假設獨立性先驗存在
- 3.檢察官謬誤
- 四、無關變量太多,結果無意義
- 五、預測趨勢胡亂分析,結果很可笑
- 第四章 統計調查,數字陷阱的重災區
- 一、樣本數據不足,離正確結論失之千里
- 二、資料不相配,何談正確結論
- (一)媒體的不相配數據
- (二)廣告中的不相配數據
- (三)醫學上的不相配數據
- (四)公司營運中的不相配數據
- 三、樣本選取錯誤,系統誤差不可避免
- 四、人性弱點,被調查者不一定說真話
- 五、問題問得好,被調查者才會答得好
- 第五章 廣告中的數字陷阱
- 一、徵才廣告有隱情,虛假薪資誘人心弦
- 二、商品折扣增加40%,你是否心動?
- 三、裝潢陷阱玩弄低價數字遊戲,你能看清嗎?
- 1.展開面積≠投影面積
- 2.單位不同,小心有詐
- 3.外牆面積與內牆面積
- 4.圖紙與預算書中的尺寸要一致
- 四、公司產品滿意度99.8%,幌子不少
- 五、廣告中的辛普森悖論
- (一)藥物 vs 安慰劑
- (二)考試成績
- (三)吸菸與健康問題
- 六、數字形式巧變樣,感覺不一樣
- (一)模糊字眼
- (二)「大」數字
- (三)精確數字
- 七、價格就怕比,弄得消費者沒主意
- (一)第一個數字
- (二)消費者的中庸之道
- (三)我們只是缺少一個購買的理由
- 八、特價房屋,特價可能只是錯覺
- 第六章 網際網路的數字陷阱
- 一、婚戀網站陷阱多,機器人帳號遍地開花
- 二、網路金融,產品收益說得不可靠
- (一)年化收益率16%?零風險?
- (二)貨幣基金收益8%?
- (三)高收益吸睛,文字遊戲?
- 三、你的粉絲究竟有多少是虛假的?
- 四、網際網路的KPI,內幕真不少
- 1.用戶註冊數
- 2.活躍用戶數
- 3.用戶瀏覽數
- 五、網路上有排行,灌水太多不可靠
- (一)品牌榜
- (二)暢銷榜
- (三)信譽榜
- (四)排名應有准入門檻
- (五)網路平台當擔責
- 六、直播平台很熱門,隱情很多,湊成堆出現
- 七、流傳二十多年的假數據,是時候拆穿了
- 八、網路數據造假為何頻頻出現?
- 第七章 企事業單位營運的數字陷阱
- 一、學校考生真是不同凡響,你關注上榜人數的背後了嗎?
- 二、藥價下降了,你覺得醫藥費真的會少嗎?
- 三、霧霾減輕了,真的是車輛限行的原因嗎?
- 四、電視收視率有那麼簡單嗎?
- (一)收視率的玄機
- (二)收視率為零?
- (三)收視率 vs 收視占比
- 五、上市公司融資額,造假危險且愚蠢
- (一)上市潛力股公司
- (二)上市企業所投公司
- 六、高鐵上座率大於百分之百,有的車廂還沒人?
- 七、可恨的誘餌式標題,死亡率可不能這麼對比
- 第八章 生活中的數字陷阱
- 一、攤販找你小錢,先不要著急走開
- (一)耍賴裝傻
- (二)障眼法
- (三)墊秤
- (四)耍秤
- 二、步數多,健康也不一定會來
- 1.步數≠運動強度
- 2.生活步數≠運動步數
- 三、有折扣就便宜?可沒有那麼好的事
- (一)折扣陷阱
- (二)贈品陷阱
- 四、體重減輕,減肥就成功?
- (一)越減越肥
- (二)失戀減肥
- (三)紋絲不動的體重數字
- (四)瘦卻乾癟著
- (五)身材好,體重卻沒變
- 五、視力度數就一定可靠?小心近視
- 六、葡萄酒看年份,這種常識不可輕信
- 七、前面有坑,小心掉入中獎陷阱
- 八、二手車看里程數,多長心眼別被糊弄
- 第九章 避免數字陷阱有妙招
- 一、大數據的困局,N≠所有
- 二、大數據,用小規模實驗求證
- 三、尋找偏差,不要被權威迷惑
- (一)有意識的偏差
- (二)無意識偏差
- (三)將資料與權威人士劃清界限
- 四、問自己,是否遺漏了什麼?
- (一)缺乏比較
- (二)遺漏原因
- 五、拆穿偷換概念的把戲
- (一)統計口徑不同
- (二)口頭回答不可靠
- (三)目的不同
- (四)無理比較
- (五)標榜第一
- (六)文字遊戲
- 六、用提問將毫無意義的數據打回原形
-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