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閱讀
本書提供兩種檔案格式,請選擇開啟:
EPUB彈性排版,可依載具大小自動斷行或換頁,較適合小螢幕閱讀。
書籍內容
TOP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内部与外部的安全风险经常出现。面对日益频发的旅游安全事件,我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问题急需得到学术关注。本书尝试以目的地旅游安全内涵为切入点,采用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的分析框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做出理论诠释,并测算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和游客安全感指数,依据评价指数作出旅游安全预警判断。
- 目錄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 文前辅文
-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历程
- 2.2 旅游安全评价的基础研究
- 2.2.1 旅游安全的相关基础研究
- 2.2.2 旅游安全评价的概念
- 2.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内容
- 2.3.1 旅游地安全的客观评价研究
- 2.3.2 旅游安全认知的主观评价研究
- 2.4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2.4.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
- 2.4.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方法
- 2.5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其他方面
- 2.5.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程序
- 2.5.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结果的影响
- 2.6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评述
- 2.6.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旅游安全概念的厘清
- 2.6.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共识
- 2.6.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内容评述
- 2.7 本节拟探索的方向
- 3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
- 3.1 目的地旅游安全:一个系统论视角的诠释
- 3.1.1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
- 3.1.2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构成要素
- 3.1.3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主要特征
- 3.1.4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
- 3.2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客观与主观双重视角的解释
- 3.2.1 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度
- 3.2.2 主观评价:目的地游客安全感
- 3.2.3 整合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全面解释
- 3.3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框架
- 3.3.1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概念
- 3.3.2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意义
- 3.3.3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内容
- 3.3.4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等级
- 3.3.5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 4.1 评价模型
- 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结构和具体阐释
- 4.2.3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 4.3 评价模型拟合检验
- 4.3.1 分析方法
-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3 模型拟合与修正
- 4.4 检验结果分析
- 4.4.1 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 4.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入侵度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 4.5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与预警分析
- 4.5.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测算
- 4.5.3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等级划分
- 4.5.4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结果
- 4.5.5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预警
- 4.6 本章小结
- 5 游客安全感: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1.1 理论模型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问卷设计
- 5.2.2 变量的测度与操作性定义
- 5.3 小样本数据测试
- 5.3.1 小样本数据收集
- 5.3.2 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大样本数据测试
- 5.4.1 大样本数据收集
- 5.4.2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大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5.5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与预警分析
- 5.5.1 观测变量权重系数的确定
- 5.5.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测算
- 5.5.3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等级划分
- 5.5.4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评价
- 5.5.5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预警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是旅游安全抵抗力与旅游安全入侵度博弈的结果
- 6.1.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游客安全期望与游客安全感知差异的主观响应
- 6.1.3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是主观和客观双重整合的判定结果
- 6.2 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 6.2.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增强抵抗力,规避风险入侵
- 6.2.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实现期望与感知间的高度协调
- 6.2.3 目的地旅游安全:追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耦合
- 6.2.4 理论上的高度均衡与现实中的底线思维
- 6.3 本章小结
- 7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政策建议
- 7.1.1 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 7.1.2 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 7.1.3 夯实旅游安全管理基础,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 7.1.4 健全目的地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 7.1.5 规范旅游应急处置流程,推进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建设
- 7.1.6 加强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旅游安全协同治理
- 7.1.7 完善目的地旅游安全风险化解机制
- 7.1.8 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反馈机制
- 7.2 研究展望
- 7.2.1 可能的创新点
- 7.2.2 研究局限
- 7.2.3 未来延伸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同類型書籍推薦
TOP